诗歌的议论文

时间:2024-06-13 11:45:06 议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歌的议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的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的议论文

诗歌的议论文1

  向着苍白的星,冒着漫天浓雾或太空茫茫,我在生活的海中扬帆去航行。——题记

  夏日中某个令人困乏的午后,诗集,十字路口以及乞丐。这就是我对那个时刻极少的物质记忆。

  这不是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史诗,我也不是什么吉尔伽美什或亚瑟·潘左干。但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我思想上的顿悟,正如同遇见恩奇都或拔出石中剑,是我人生中重大的转折点。

  彼时的我,或许可用夏尔·波德莱尔的诗句描述:“自爱而不自卑”。我一直喜爱读书,喜爱西方文学,无论是《1984》还是《飞鸟集》,全部略有涉猎,常常出口成章。因此,我作为“博览群书的`才女”被同学、家长、老师夸赞着。在赞赏声中,我对读书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狂热地汲取新的知识与词句,却在学习上慢慢下滑。那个午后我刚自山东书城出来,还在回味博尔赫斯优美而深邃的语言,却被路边半蹲着的乞丐吸引了视线。见我看他,老人慢慢起了身。

  他身体已不能说是佝偻,而是折断。如同巴黎街角跟在波德莱尔身后的小老头一样,他的脊梁和大腿形成一个直角--接下来如何形容他呢?——我回忆起书中的句子:“那根拐杖使他步履蹒跚,又使他的相貌像瘸腿的走兽。”于是自然而然地,这位有着明显亚洲面貌的老人竟使我想起《圣经》中一位因不许耶稣坐下而被惩罚永生永世行走的木匠了———那个可怜的、流浪的犹太人!我的被词句渗透的大脑已经将覆盖现实的本领练得炉火纯青,就算他有着与外表不符的智慧或诗意,我也会认为他是喝下小溪水的荷马或在某处山洞穴居的尤利西斯——这形象会比一个普通乞丐在我大脑中留下更鲜明的印象,因为我刚刚从这故事中走出书城大门,这归功于博尔赫斯先生——直到那只手伸到我面前。那只乌褐色的、骨节突出的、贫瘠、深沟纵横交错且肮脏的手,指甲灰黑起翘,满是油渍地伸到我面前的手——或许已不能算手。即便是撒旦的诗歌也比这好上太多太多。一只活生生的、无法被任何幻象美化哪怕分毫的手,就这么撕开了虚无的词藻,将现实残忍而又庄重地递送进我的双眼。

  我猛然发觉,我读过千万本小说、散文、诗集,记下了千万句优雅、壮丽、深邃的文字,却无法回答一双苍老的手。

  是时刻已至么?我从文字的幻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如此空虚,比那只手还要贫瘠——不,无法和那只在现实中翻山越岭、饱含生活沧桑的手比,我还没有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便已幻想着驰骋蓝天。多么讽刺啊!自以为才华横溢的我,复述着他人的美好,得意洋洋,却始终没有踏出象牙塔一步。

  我不敢再看那只手。恍惚间我身边好像又伸来一只如出一辙的手,接着是第三只、第四只……被现实围住的麦克白,我会安然无恙,去凝视第八个?不!在看见那面镜子之前,我后退一步,逃离了幻觉和那只手。

  我回到家中,没有直接看书。坐在椅子上沉思良久后,我把新书锁进了柜子。

  我开始合理安排时间,不再到处夸耀自己,我的成绩开始回升,也尝试和同学一起参加室外活动。我意识到,读书不是让自己沉溺在书的环境中,而是通过书,使生活更加美好。

  无论多么好的佳作,都是源于生活。面对现实,我不再迷茫,我将用激情与热忱,捧起生活这本诗歌。

诗歌的议论文2

  20年来,我们一直在纪念海子,读他的诗,出版他的纪念集等,但我们都知道,海子的时代毕竟过去了,诗歌的时代也在渐渐远去。纪念,或者是为了告别。为了忘却的纪念,因为这个时代和海子和诗歌越来越缺少关系。

  海子与骆一禾 一个闪烁 一个黯淡

  海子的死亡,给时代带来了不祥的气氛,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和诗界的变故。首先是骆一禾为了整理海子遗作而病死,然后是顾城等诗人连续自杀,很多诗人纷纷出国,剩下很小一部分在坚守阵地。

  在海子死后有那么四五年时间,他一个人的影响可能超过了当年一个群体的朦胧诗诗人。有人说,海子改变了大批文学青年的命运,有人则说,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

  1991年进入北大中文系就读的胡续冬无疑是“受影响”的对象,大一还在石家庄军训时,接触到了海子,带着敬仰之心读他的诗。“当时好像海子就是北大的小代名词一样”,军训时和他一起读海子诗的一位同学后来成为了研究农村青年自杀问题的专家,而胡续冬则走上了写诗、写作之路。“我周围一帮人,很多是吃海子的奶长大的,我年轻时也一天到晚恨不得想着自己变成太阳的眼睛,想象自己是一只鹰。”

  欧阳江河的印象也很深刻,一次重庆大学学生会主席和他聊天时,很严肃地提到当时学校有大多数人都会背诵海子那首简短的《秋天》,我听到后非常震动。

  那段时间,海子像流行明星一样被年轻人追逐着。胡续冬认为,最早对海子产生强烈认同感的地方,是中国的二三线城市,里面很多文艺青年正处于农业文明的末期,却还没有摸索到现代化的踪迹,此后慢慢扩散到一线城市,影响了一大批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徘徊的无固定职业者身上,比如类似电影《立春》里的角色,比如聚集空间里的艺术家、摇滚乐队等。

  “奇怪的是,我们当时是海子与骆一禾一起在阅读的,骆一禾读得并不在少数,今年同样也是骆一禾逝世20周年,同样闪烁的名字,另一个却黯淡下去了。”胡续冬说。

  死亡解读 海子不是诗歌终结的标志

  之所以会有一个疯狂读海子的时代,一方面,可能与当时社会压抑无处得到发泄有关,以致人们给予了海子非常多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评价体系有关。他死后,评论界面对他的死亡,一时间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但很快,“为诗歌献身”、“殉道者”等形而上的光环戴在了海子头上。

  “有人说为诗歌献身,或者说他自杀是为了完成他人生最后的一首诗等等,但是我们不能反推回去说这就是海子的意图,春秋时期很多铸剑师自己跳进炉中,认为剑是需要人血的,所以用自己的身体完成了最后的作品,但海子不一样,每个人自杀的原因都是很具体、很日常的,当然也是很隐秘的。”唐晓渡说,“所谓的‘写作时代的终结’的说法,也是活人赋予他的象征说法,并不一定和他有着必然的联系。”

  面对越来越多的诗人自杀,越来越狂热的对海子的崇拜,海子的好友西川坐不住了,他在长文《死亡后记》中对海子自杀的世俗性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不要模仿海子。他认为,海子的自杀,可能与他的性格因素、气功问题、不如意的爱情生活等相关。

  对于同样是第三代诗人的韩东看来,海子只是一名“天才诗人”,“我认为他的诗还是显露了一个少年诗人的状态,还没有进入一种自觉的状态。”他说,“海子更多是因为非正常的死亡方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一定要说海子之后,中国诗歌就怎么衰落了,这也完全是外行的说法,中国诗歌界内部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

  海子无疑是将诗歌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状态的,但他却最终采取了暴力的形式,而他本人也一直将自己归入短命的天才行列,比如兰波、凡·高。

  “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的是他的诗歌精神,一种极限冲击自我的巨大的勇气。”唐晓渡说,“80年代末如果存在一种终结,那并不仅仅是由海子来标志的,但他是一个最炫目的现象。”

  从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中国诗歌进入多元化时代。一方面,商品浪潮席卷而来,读诗群体随之缩小,媒体对诗歌的关注度下降,另一方面,无论是朦胧诗人,还是第三代诗人(幸存下来的),很多人却在新时期创作出了个人最好的代表作。

  “天才少年”

  海子的诗永远停在25岁

  海子的影响还在继续,但和90年代初因为个人传奇性而吸引拥戴者不同,理性时代对海子的热爱,更多是由于与作品自发地产生共鸣。

  20xx年,北漂的民谣歌手周云蓬住在树村,和那儿很多地下乐队一样,为流浪、不得志的感受而苦闷。野孩子乐队给他拿来了海子的诗,他一下子就迷上了。

  “他的诗特别色彩绚丽,给人感觉很美,我们当时在城市的漩涡里挣扎,海子诗里面麦地、月光这些场面,好像开了窗,放入新鲜空气一样,给我们生活黯淡的人带来很多帮助。”周云蓬后来依照海子的诗,创作了一曲知名的《九月》。

  周云蓬也说,他没有从海子的诗中读到颓废和绝望的死亡感,而是感到了张扬、喷涌的生命力,不过即使这样,他的诗还是不适合长时间伴随左右,“他的诗是光芒四射的,不适合在平淡的生活中总带着它,就像你平时生活中,不会一直在卧室里放着太强烈的光源一样,平时总是喜欢柔和的光。”

  海子的诗,像一首首抒情的田园风光的民谣,表达了生活的美好和忧伤。欧阳江河表示,海子的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唱性,它结合民间的歌谣、传统诗歌、古典诗歌,滋生出抒情的元素。

  这点,或许使得海子的诗很容易让新入门的读诗者喜欢。北大五四文学社社长、本科三年级的叶晓阳说,他从初中开始读海子,到现在为止,影响最大的还是海子。“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读到强有力的抒发内心情感的诗句,里面有很多对理想、青春美好、爱情的描写,很容易打动人心。”

  “海子容易产生最大震撼的就是刚开始接触诗歌神奇力量的人。”

  叶晓阳说,包括自己在内,身边其他读海子诗的人,随着阅历的增长,有更多的抒情方式、诗歌风格进入到他们的阅读谱系中。也就是说,朗读者在逐渐成长,而海子的诗歌永远停留在了25岁,那个白衣飘飘的青春时代。

  “海子的诗里没有直接处理现代经验、复杂的人类处境的地方,海子是一个抒情“歌手”,但不是思想家,这和他年龄有关,也是他局限的地方。”欧阳江河说,“不过,他觉得,另一方面,海子身上有一种“少年中国”的精神,正好处在社会完成转型之前。“他的自杀代表了中国诗歌中最后的少年精神,现在写的都是中年诗歌了,诗歌越来越成熟,技巧越来越多,但那种打动人心的青涩的感觉却没人能超过他。”

  20年,我们该如何纪念海子?

  “这个民族本身就很擅长于遗忘,或者某些文化机制在制造遗忘,有很多在诗歌节之外的诗人都没被人们记住,而参加海子纪念活动的人,应该想想,你感兴趣是因为海子的作品,还是因为他的死亡。海子不是我们拿来聚会的理由,好像我们需要不断的仪式来安慰自己一样,一个从来不阅读海子诗的人,来参加海子的纪念活动,跟一个从来不关注诗歌命运的人参加庙会,逛百货公司有什么区别?更好的纪念是阅读诗人的作品。”

  ——唐晓渡

  “对海子的认知已经进入了消费化时代,他的很多短诗可以变成房地产商的广告语,很多人开始琢磨海子的地域性,借用他拿出地方经济名片。现在的海子并没有被神化,要警惕的是消费化的倾向,别拿海子说事。”

  ——胡续冬

  “海子去世20年,但奇怪的是,我感觉他已经走了很久了,拉开的距离好像有40年、50年,很恍惚的感觉,好像这个时代和他越来越没有关系了。”

  “中国世俗化,注入消费时代、金钱至上这个信仰的过程已经差不多完成了,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认为海子是多余的了,但是,诗歌肯定留下的一些东西是人类共同记忆的,海子如果能作为一种知识共同体流传下去,个人认为还是一件好事。”

  ——欧阳江河

诗歌的议论文3

  忽然读到:“现代诗好像不让人读不懂不罢休似的。”

  想想自己的阅读经历,真是这么回事,于是欣然,释然,心中顿时轻松了许多。

  想想,这些所谓的现代诗人应该是这样吧:

  写通顺吧,确实难为他们了;说清楚吧,他们还真没有什么可说。

  他们的宗旨或者共识是——与读者老死不相往来。(据他们自己的说法是与一般读者,但我不知道除了一般读者之外还有谁,这个不一般的读者是自作多情臆测出来的。)

  如果有时候透露了一丁点儿的意思,那是他们还没有修炼到家的缘故,还没有参悟到现代诗的高明之处——什么意思也不能有,要言之凿凿地做到什么意思也没有,不能留下丝毫的可以让人读懂的蛛丝马迹,不能留下除了分行和方块字之外的任何把柄。

  超一流的现代诗人自然可以高明到无懈可击,次一流的诗人就难免留下一些瑕疵,这些满目创痍和乌烟瘴气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一地鸡毛,不忍卒读:词句破烂鄙陋,文法颠倒紊乱,心灵枯槁破碎,心智错乱芜杂,颜面荡然无存,内心狼狈不堪,道德沦丧谷底,良知泯灭遐方;自作多情又自我放逐,自娱自乐又自大自足,自掘坟墓自绝于不归路;深陷于迷途丧失自我而不思自拔,洋洋自得;糟蹋自然一样地糟蹋语言,糟蹋青春一样地糟蹋诗歌……

  而站在他们后面的那些所谓的文艺理论家们的操作秘籍,不外乎“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罗列一大通,不知何所云。

  另外还有一些好词语,如:“啰啰嗦嗦,无病呻吟”、“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打坐的时候参禅,清晰的`处所朦胧”“莫名其妙,不可捉摸”等等,我不愿意用在他们身上,以此来形容他们,好像还差点儿,他们暂时还不能够享用这些词语。

  但是,他们写得如此的得心应手,他们评述得如此的理直气壮,他们也许还会更加地努力,更加地一往无前,我想,总得给他们一个理由:

  这种文章和文风合意,形式一片大好,而且越来越好,舍此其谁呢。

  会写字的人多了去了,会敲打回车键的人也多,有个比例分摊吧,有个先到为君吧,有个近水楼台吧,有顶帽有身皮吧,有个铜圈儿挂在鼻子上吧……

  扯虎皮做大旗,这虎皮比较容易得,那就不管大旗不大旗了;吆喝赚唾沫,这吆喝也许有赏钱,唾沫也就无所谓了。

  其实我也无话可说了。

  只是,现在的确不是莺歌燕舞的时候,当今也远不是歌舞升平的时代。

  我们堕落了,是从所谓的现代诗开始的。

  我们从未如此的堕落,之前也从未有过如此这般的现代诗歌。

诗歌的议论文4

  漫天飘雪,是谁披蓑戴笠,乘一叶孤舟,在寂寥的江边垂钓,冒着凛冽的寒风,书写着孤独与失意?明月相照,是谁英勇地守卫着边关,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用自己的鲜血铸就着祖国的未来?春暖花开,是谁窗鸣雀啼,在落红之中,扫开一片凄美,用欣喜迎接春天的归来?重阳之时,又是谁举杯邀明月,情重故乡,让心飞翔遥远的故园,洒下一片温情?

  是诗歌,为我们讲述着这些悲欢离合,是它,牵动着我们的情思。细细品味,还真别有一番韵味。它,承载着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它,铸就着华夏今日非凡的成就。它,并不比史记逊色,它以它的感情征服了所有世人的心;它,并不比离骚雄浑,它以它的韵律让后人连连称赞;它,并不比名著单调,它以它不同的感情为华人编织着一幅幅生动的篇章;它,更不比宋词乏味,它以它悠久的文化和言简意赅的诗章,为后世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诗歌,大都比较悲情,但在悲情中也蕴含有爱国的雄浑。当我读到杜甫的《春望》时,我的眼前立即涌现出了残破的国都、荒深的草木。经久不息的'战火蔓延了数月,故乡已被侵略者占领,挚爱的土地已被侵略者的铁蹄狠狠的践踏。面对着这番情景,杜甫的眼中只觉得一股酸痛,眼眶中流下滴滴的泪花。故乡,今后难道就要离我远去了吗?难道大丈夫不能以一人之力为祖国报仇吗?他拭去泪水,奋袖出臂,悲伤的离开了。此后,他开始坚持作诗,颂出了国家的赞歌,留下了一篇篇名垂青史的佳作。我,从诗歌的悲情和爱国中,感受到了诗歌独特的美。

  诗歌,许多的篇章都含有思乡之情,流露出了淡淡的忧伤。当我读到“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我的眼前也展现出一轮皎洁的明月,透过它,我看到了故乡的风光,大好的山河,雄壮挺拔的山脉,可是却无法回到遥远的家乡,只得借着淡淡的月光,寄托自己“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只得抬头仰望明月,来抒发“低头思故乡”无奈与心伤,在远方送上自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思念。我,从诗歌的思乡与忧伤中,品味了诗歌爱与思凝聚而成的美。

  诗歌,也抒发着自己的赞美之情。当我读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时,我被诗人对自古以来人们都异常厌恶的秋天却执着的喜爱中,看出了秋天的美好风光,金黄的落叶纷纷扬扬地在空中旋转、起舞,秋风扫开落叶,叶片又仿佛如仙女一般翩翩起舞,好一幅美丽动人的秋画。我又看到了“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场面,便不禁随着作者一同融入了“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境中去了……我,从诗歌的美好赞颂之中,思出了诗歌的魅力之美。

  诗歌,你承载着中华千年的文化,乃是华夏一大罕见的瑰宝!长时间,我与你的亲密接触,我发现了你独特的韵律之美、忧伤的思念之美与赞美的魅力之美,你的魅力,在我的心中久久怒放,蔓延,成长,开花……你,是我心中最馥郁的一朵花。我发现了你的美,你的美丽,就好似天边绵绵的细雨,时时刻刻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

诗歌的议论文5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牡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样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共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引中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斜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应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拈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善于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

  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谰。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参考答案:

  1.C(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牡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错。)

  2.D(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题中,D项,原文是说,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拈不滞,显得飘逸。)

  3.B(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于文无据。)

诗歌的议论文6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当我开始识字的时候,母亲就给听、读、看一些唐诗宋词。从此,诗歌伴我成长,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歌让我的.童年变得丰富多彩!

  当我小时候背诵骆宾王的《咏鹅》时,觉得十分幼稚,认为这首诗不怎么样,可是长大以后,看了看骆宾王的资料时,我就感叹了:原来骆宾王这么厉害!这首诗居然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的!

  每当我沉浸在诗歌的海洋里,就如同一只小鱼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汲取营养一样,好不快乐!大海中不断地汲取着知识,我相信,它一定会让我受益匪浅的!

诗歌的议论文7

  一个人只拥有现实世界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题记

  人生的不同阶段各有其不同的诗意与浪漫:我可以在唐诗中高歌壮志凌云心,挥洒成壮丽山河,亦可在宋词中品味断肠幽怨心,谱写成惆怅离歌;我可以温一壶月光下酒,与青山相拥,云烟氤氲,亦可听云雀叫一整天,慢慢生活,诚诚恳恳;我可以在荒岛上迎接黎明,亦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诗词中,品自然之美,悟人生之道。

  与诗歌为伴,走过四季之更迭,伴着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舒展锦绣画卷。你看,春光无限好,惠风和畅,想起“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便被这明净的画面、蓬勃的生机吸引,顿觉万物复苏,心生愉悦。你听,夏夜月清幽,偶有蝉鸣入耳,想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沉浸于月明风清的惬意、生物灵动的热闹之中。你嗅,金秋满地叶,桂子飘香,想起“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似乎有一股清香从诗文中飘散出来。你赏,冬日寒雪飘,银装素裹,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日的早晨,万籁无声,雪厚厚地堆着,雪花无声地飘着,便更觉恬静舒适。

  与诗歌为伴,品悟人生之情怀,伴着时代变迁与诗人经历寻找心灵归宿。最喜爱东坡先生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那潇洒出尘、旷达豪放的气概与人生态度令我向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兴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只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也在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立下了凌云之志,在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收获了坚定的信念,品味到了昂扬奋进的精神、孤傲高洁的情怀。他们的诗词中,充满着人生哲理与思想引领。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小时候读诗,只倾心于自然之变化无穷。月光皎洁,花影婀娜,虫鸣满耳,微风拂面,我抬头寻找诗的'踪迹,没有想到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长大后读诗,渐渐明白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离别之痛,感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今日春来,明朝花谢,你我皆是人生之旅的赶路人。在诗歌中,我丰富了阅历,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生。在诗一般的年华里,我习惯了挥手告别,也惊喜于意料之外的遇见;历经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也庆幸有诗情为伴。

  我见过大漠黄沙孤烟直上,也见过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我不过是天地逆旅之百代过客,愿吟啸徐行。布衣轻舟,览行路之风景,悟人生之意趣,带着几分豪情、几分坦荡,走向诗的远方。

诗歌的议论文8

  诗歌,风韵独到;诗歌,高雅纯粹。仅仅是那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便能清清楚楚表现出它那不同的风格。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老师让我们背诵刚刚学的四首古诗。来,看你这么信心十足!你背《西江月》那位被点到名的`同学啰啰嗦嗦地站了起来。《西江月》他刚说完题目,就想不出使人及唐代,他一会儿挠挠头,一会儿抓抓手,可能是没被熟吧。看他抓耳挠腮的样子,我真想笑!这时,老师失望地摇了摇头,打手势叫那位同学坐下。很快,第一位同学就以失败告终了。在他坐下的那一刻,他猛地一拍脑袋,哦,我想起来啦!明月别枝惊老师再一次无奈地摇了摇头,同学们便哈哈大笑起来。

  挑战又开始了。老师点了一位女同学,说:你帮他背!这位女同学个子矮矮的,很瘦小,我很怀疑它能不能背出来。这时,她以响亮而清脆的声音完成了老师的任务。那位女同学顺利的当上了擂主,她用她那锐利的双眼看着她的同桌,好像在说:怎么样,你也来被一首试试看!她的同桌被叫上来了,他们在用眼睛说话。他憨憨的声音让我们听了真想笑!不过他还是流利的背了出来。

  李老师笑了笑,说:真好!不仅可以有力地回击同桌的反击,还可以更好的背诵古诗,真不愧是一举两得!

  叮铃叮铃,下课铃响了,我们还依依不舍,舍不得下课。

诗歌的议论文9

  很多人都以为,哇,这首诗歌写的真美,淡淡忧伤ing……有人认为,写的真意境,但是,我想要勇敢的说出来:“你们读懂过,甚至明白这首诗吗?你们只觉得美,那又有什么用呢?”

  有的人,使用“优雅”的声音,读自己的诗,有一次看一个人的诗歌,看着看着我就想吐血,为什么?因为我们看不懂,我们不明白,我们不知道!

  诗歌的真谛,来自它的中心,没有中心却让人觉得美的诗,就像一个没有骨头的、浓妆的、庸俗却“美”的女人,这样好吗?这样真的好吗?诗歌就是一个人,长的怎么样不提,但你要健全吧?你得有脊椎吧?你得健康吧?不这样你还怎么活?你连中心都没有!还写什么诗歌?诗歌的讲究就是中心!无中心可言,还让人看不懂,只一味觉得写的美,有什么用?

  诗歌,无疑就是写大家能看懂的语言,有人我看赞很多,他们有的`只觉得你写的美,很少有人细细的、专注的去品味。有时,他们为“友情”点赞。这样的诗,毫无精彩可言!

  麦格,存在无数“友谊”,不少人因为这个点赞。

  诗歌,中心,有人自认为写的好,语句优美,用本身就恶心人的声音朗诵——你失去了什么?

诗歌的议论文10

  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三千年的诗歌文化底蕴。自《诗经》始,中华的水便开启了诗歌的灵魂。直至屈原的《离骚》,《天问》等,诗歌再一次吸吮着中华的乳汁,茁壮成长。随着大唐盛世,诗歌又一度被推至中华文学的颠峰,铸造了一座永不磨灭且无法超越的丰碑。然近代,随历史的烟波,诗歌却被淹没了。

  直到“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诗坛重新出现了一批诗人,如郭沫若、艾青、藏克家、徐志摩、戴望舒等。他们独具特色,为中国诗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解放后的二十年里,因中国政治原因,诗歌基本上处于停止状况。七十年代中后期,动荡而激烈多变的社会环境,使一些取材于政治性、生活性的诗歌又渐渐崛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汪国真直白浅显的抒情诗又一次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风靡一世,形成了“汪国真”诗歌热。此后的长时间内,中国诗坛再也没有掀起过高潮,我们沉寂的诗坛又一次深深地沉寂着。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诗歌早已从人们心底淡去,是诗歌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还是中国忽略了诗歌?更严重的是对诗歌的歧视,认为它只不过一些“无病呻吟”的分行的句子。而且在很多征文比赛和高考中,竟注明“诗歌除外”,干脆一棍子把诗歌打死。可这个时候,你可曾想过中国所有的经典句子来源于哪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等。可以说“没有中国诗歌,就没有中国文学。”诚然,一些所谓的“诗人”用一些语言垃圾,毫无意境的文字亵渎了真正的诗歌,使本应受人尊敬与仰慕的诗歌弄得灰头土面。

  2008年,诗坛最震惊事件当属赵丽华拒奖。6月7日,中国诗歌高峰年会暨独立诗歌颁奖典礼中。当主办方把奖牌双手递给赵丽华时,她断然拒绝领奖,并表示今后不再接受任何名目的奖项。(因为教育部已经下文,允许学生在高考作文体材中写诗,而各地的教育部门竟充耳不闻,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再一次设禁,把诗歌拒之门外。)为诗歌的遭遇和屈辱鸣冤,为诗歌的成长和伤害鸣冤。赵丽华拒奖着实给中国诗坛一记不轻的耳光,这记耳光能打醒中国人吗?本人虽不认同她的诗歌,却为她这次的事件大声鼓掌,为一份勇气,更为一份责任。

  现实生活中,说起诗歌恐怕大家想到最多的便是唐诗了。我们自很小的时候,家人就开始教我们背诵唐诗,但对现代诗歌,很多人闻所未闻抑或知之甚少。我记得读中学时,我的手抄本上记录着顾城的一首诗《远和近》。一位同学很喜欢问是谁写的,我回答顾城。他一楞,顾城做什么的?我印象更深的是去年武汉报纸上登载的一则女孩被网友欺骗事件,网友用诗歌博得女孩的好感并渐渐俘虏了她的芳心。然相处一段时间后,网友突然人间蒸发。女孩痴情地到处找他,甚至找到报社要求记者帮忙。当记者看到那个网友自己创作的诗歌时,简直哭笑不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你我相逢在茫茫的网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当记者告诉她,这根本不是他写的诗,而是徐志摩《偶然》中的一段,女孩如梦方醒。可悲,一首首抄袭的诗,一个虚拟的才子竟把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忽悠得五体投地,悲伤欲死。这不仅是女孩的悲哀,更是中国诗歌的.悲哀,中国人的悲哀!

  我只能这样说,在当今诗歌没落,衰退的现象中,中国人是不积极主动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了解,认识和探索。在此,我们应该呼吁诗人及所有热爱文学的人,动员学校,政府,社会等全民来普及诗歌教育,把诗歌真正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营造一个真正的“诗歌王国”。记得一次在网上看到南方某市举行的诗歌征文大赛中,获奖作者除了奖金外,还可获得一张免费乘座公交的卡。我们并不需要那种养尊处优的感觉,而是要把诗歌平民化,生活化。

  中国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今年的汶川大地震深深地震痛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但这次地震同时让国人看到了两点希望。一是国人的凝聚力和奋进的精神;二便是灾难又一次唤醒了沉睡的诗歌。许多网站,杂志,报纸纷纷举办了“汶川大地震”诗歌征文,一些沉寂于文坛的作家和一些不知名的诗人也纷纷亮笔。满腹心境发于笔端,或轻盈,或凝重,或深刻,或淳朴。一时间诗歌以其独特的凝练性,厚实的底蕴,强大的震撼力深深地打动每个国人的心魂。愿诗歌在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中涅磐,重生,腾飞!

  谁来拯救中国诗歌?

  ——唯有我辈英才!

诗歌的议论文11

  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古代文明中,诗歌是一串璀璨的明珠,最亮的一颗是唐诗。喜欢李白的《静夜诗》,喜欢杜甫的《绝句》,喜欢崔颢的《黄鹤楼》。春雨淅淅沥沥时,我想起了杜甫的润物细无声;大雪飘飘时,我想起了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然而,渗透到我内心的诗是孟郊的《游子吟》。

  我年纪还小,没有出过远门,所以临行密密缝,我没有体会。但是,我体会到的母爱是妈妈对我的严。

  记得我刚刚牙牙学语时,妈妈就教我弹钢琴了,我小,特贪玩,妈妈对我的严,在教我弹琴时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我一个音符错了,一个手型错了,妈妈都会严厉指出,如果我不及时纠正,妈妈就会打我。妈妈还时常将自己小时候学琴的不易的故事教育我。妈妈小时候学琴很苦的,家里没有琴,妈妈要到学校的.音乐教室里练琴,冬天,妈妈去练琴,从家里抱个暖水袋暖手,开始还行,没多久,暖水袋就凉了,手也不灵活了,但是还要咬牙坚持。妈妈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会了钢琴,又成了一名钢琴老师。妈妈学琴的故事鼓励着我,鞭策着我,潜移默化着我。

  妈妈的严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特别喜欢吃肯德基。妈妈认为这是垃圾食品,坚决不让我吃,每当路过肯德基我都会垂涎三尺,心想:难得吃一次有什么关系?但是妈妈严厉控制,至今为止我没有吃几次肯德基。

  妈妈对我的爱在严里充分体现了。我的成长、我的健康都离不开妈妈严厉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将用我健康的成长,优良的学习成绩报答三春晖!

诗歌的议论文12

  你不在意名利,不追求荣耀,就只写给自己看,当做日记给自己看,不着重什么文学修养和品味,没那么多精神来写,平凡的人,也只能说淡淡的写。

  每次你提笔,就写成白开水一样,记录很重要,把你心里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什么都憋在心里不好受,容易得病,反正也没什么人看,你也包装得结实,文字在堆高,没人过来问候一下,这样挺好的,没什么负担,更不用解释。

  海子那么年轻就不想做人,是怕人的玷污,还是受不了尘世的思想?而今,你每天都去看海,也奢望能做海的孩子,相信海的博大胸怀能接纳你。很多人说诗歌已死,但是人还活着,活着就要做点什么?更有人说你别爱上什么文学,这意味着你苦逼的日子,将消尽你的时间和机会。

  大家都看过《港囧》,徐风求学时才华横溢,出来就不再画画,而为生活忙碌着,干燥又无趣的活着,当见到他的初恋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梦,是那么飘渺,妻子记得他的当初,记得他的挚爱。谈到这,你不得不说你的老同学,一个村的好友,那时,你还嘲笑他写什么诗歌,酸得让人受不了,记得,给他送完“情书”,我们几个哥们在长江边看满天的飞雪,就说你写的是什么诗歌?他就此景作了一首,大家仰慕他的才气,同样藐视他的行为,因为是兄弟,就只为兄弟好而已。渐渐地谈多了诗歌,你也喜欢上了,就这样二十多年,你还半死不死的写着文字,他一毕业就“脱离苦海”不再写诗歌,你能说什么呢?他已经买了房子,你没有。那时,他还爱弹吉他,其实你也挺羡慕的,只是你家没钱,你只能看着。

  你受尽了冷嘲热讽,你经历了百般无奈,你沉闷在社会变迁,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生存,而今,老婆孩子都有了,更要想着带着他们一起生存,你死不了,要活着精彩。

  你在记录着生活,更是希望不那么早忘记当初,也是为总结过去,虽说领悟迟了点,但还是有机会的'。为了生存,做什么职业都行,让人讥讽也没什么,没脸皮了,不伤天害理,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不丢人。

  小时候,常去舅舅家,上二楼某个角落有很多书,你就常翻着看,却没想过舅舅读了不少书,他一毕业就老实巴交的做了农民,一个你父亲瞧不起的农民,舅舅挺可伶的,遇事老向父亲请教及处理,但是父亲还是期盼孩子不做农民,只可惜种种原因你跳不进龙门,只能和舅舅那样受尽了嘲讽。

  可能是一直支离破碎的流离生活,你更要有支撑点来弥补自己的思想,写就写了,没什么好后悔的,他们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力,放弃也好,安心过自己的生活也好,胡思乱想总不好。话又说回来,你够坚强的了,还能坚持,虽这样的坚持,是那么隐藏和幽暗,你还存在着就好。

  也许下一代根本不羡慕和关注你做了什么,学了什么,甚至没看过你的生活轨迹和留下的文字,就好似你没关注过你的舅舅一样,但是至少你曾经也疯狂过,直到现在还在发疯。没什么,就当是留给自己一个梦,一个持之以恒的梦。

诗歌的议论文13

  诗歌,带给了我们快乐;诗歌,带给了我们美好的今天;诗歌,带给了我们丰富的学识;诗歌,带给了我们永垂不朽的青山;诗歌,带给了我们聪明的大脑;诗歌,滋润了我的心灵。

  你梦寐以求的成功,需要用汗水、用智慧、用努力、用奋斗换来,我们如果要看的更远、站的更高,就要再上一层楼,我们会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追寻真理的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去探索,我们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我们遇到不会的难题时,我们会说:山重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歌的`给予在生活中也可以表达出来。

  诗歌,犹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给予我光茫;诗歌,犹如一簇艳丽的花朵,给予了我绚丽的色彩;诗歌,犹如一朵白云,给予了我广阔的蓝天;诗歌,犹如一条小鱼,给予了我蔚蓝的大海!诗歌,可以畅想我们的内心!

  感谢晨诵,让我们学到了丰富的学识;感谢诗人,让我们得以快乐的成长;感谢早晨,让我们富有活力!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诵,伴我们快乐的成长,让我们的清晨一起津津有味、如痴如醉的朗读吧!

  早晨是一天中的黄金时间,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间,让我们珍惜吧!晨诵可以让我们以崭新的、富有活力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

诗歌的议论文14

  “诗人还完整的活着,他的诗却烂了”,这是现代诗歌所患下的巨症。面临着诗歌的衰亡,是诗人的神经衰弱了,还是诗人的诗衰弱了呢?

  的确,诗歌绝对不能把它描摹成石头,沙子,泥土,水,青山,白云,黎明,黄昏……只给予它们优美的形态,给予他们艳丽的色泽,悦耳的声响,苦苦挣扎的呻吟。我们要移木接花,把每一首诗歌赋予我们民族的最强烈的最永恒的灵魂,要把无生命的东西从我们的笔尖走出一种活力,哲思。是的现代诗歌有病,却没有多少人真正的从诗歌的沉睡中醒悟过来。

  诗人还是无赖的行者,诗歌却成了他们无赖的选择。我们已无法能感觉到诗歌的鼻息,诗歌跳动的脉搏,大都是漂泊而来的空洞的声声巨响和无所事事的呻吟与呼唤,看到的是文字叠乱的组合,形式各一,手法种种。想到的是些虚浮的,不值得去追忆和珍藏的幻想罢了。从大多数的读者看来,诗歌成了一种流行,却不时尚,写诗歌的人大量的超过了诗,然而诗歌的质量都又成了伪劣品,无法从本质上去读懂,体味到什么。诗歌似乎成了路边的垃圾,臭而难堪,大家只闻而不目睹。

  诗人们,自醒吧?

  诗人们,为你们的生存活的真实些吧?

  我们是我们自己的诗歌病毒,同时我们又是我们诗歌的医生。若要让你自己以及你的诗歌活的`有精神,让你的诗歌去伟大,让自己去著名,建议你要时时刻刻的替自己把脉,千万要切记,诗歌不是树叶子,白纸,桌子,椅子……没有固定的位置,也不具有思维的换位能力,它不是我们身上穿着的衣服,配戴的手饰。它的精神核心,以及主导地位,不是去看它的颜色的华丽,样式新颖,而是内在的永恒的潜力。试想唐诗三百首,能百看不厌,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巨大影响也来自什么?是精髓,是诗气质,让诗人们在观代人心中的永恒。

  诗,不是刷子,粉料,也不是泪水和呼喊,不要让诗用华丽的词语来装饰它的外表,因为诗人们大多的时候是在抒发个人的思想感受,没有找准高远的立足点,没有把精神幻化注入到诗中,为此,诗变的虚化,无奈,困迫,让自己活着,却让诗去死着。一本本的集子在书架上与尘垢淡它的悲剧,让诗人们吃力的为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化为污水,正是由于这样,诗就难以愈治,却越发的根深蒂固,无法从病态中精神起来。

  时尚也需要精典,诗歌,也同样的需要。诗人不仅让自己活着,更重要的是要让它的诗活着。诗毕竟是文学引领一种体裁,精髓,要它的信息,浓厚的哲理。

  诗人们,读者们我们在发现我们自己是病态,请呼吸新鲜的空气吧,吸收营养,把自己从病态中恢复起来吧,这是诗歌的需要,文学的需要,人类的需要,恳请读者寻医自救吧。

诗歌的议论文15

  散文呼应心灵的回声,小说延伸生活的憧憬,诗歌唤醒内心的浪漫。

  其实自己也挺喜欢诗歌的,觉得她写得很美,不过就是太难看懂了,老师说我的人生阅历还不够,文学修养还不够高,也许吧!所以每次看的时候都是囤囵吞枣一样,只是一字一句地去看,就是没有去琢磨(因为看不懂),看完就跟没看一样,不过有时在老师的帮助下也能看懂一点点,也能大概猜测到它要表达的细想感情。

  看过不少诗歌,最爱的.还是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刚接触的是初一的时候,恰巧那段日子我家发生了一系列的意外,姑姑,外公出车祸,妈妈的外婆去世,弟弟和婶婶生病在医院,爸爸的车被盗,那时候的我的天空仿佛布满了乌云,不停地在问自己:为什么生活要跟我开这样的一个大玩笑?那时真的快要崩溃了,逼人的中考一天比一天近,身边的人却一个接一个地有事,自小没有爷爷奶奶的我,每天和妈妈穿梭于各个病房之间,然后每天还拖着疲惫的步伐进入教室。面对着生活的各个玩笑,小小年纪的我只懂得哭,知道哭是不能解决问题,可是不争气的泪水还是会夺眶而出,那个年轻的政治老师就送了我这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她还和我讲解了这首诗歌,是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诗歌虽然有点难懂,却大有内涵,只要我们读懂了,就会受益无穷。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伴我走过了那段日子。

【诗歌的议论文】相关文章:

知识议论文作文_议论文01-10

关于感恩的议论文_感恩的议论文04-14

守望作文议论文_高中议论文05-06

以理想毅力话题的议论文作文_议论文01-10

轻叩诗歌的大门——诗歌活动总结01-16

议论文:梦想08-10

诚信议论文02-03

被需要议论文 02-08

议论文宽容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