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议论文及点评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议论文及点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议论文及点评1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孔子的个性,这个性,无奈却执著;“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子的个性,这个性,孤独却坚定;“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子的个性,这个性,自信而昂扬。
[排比引入,是作文常见的开头方法,能够凸显文采。使用此法,一是要注意句式应大体一致,二是要尽可能引用或化用一些名人诗词,三是要围绕论点引述,直接带出论点。]
回首历史,猛然发现,屹立于高山之巅的恰恰是那些在浊流中却依然坚守节操与志向的人。这节操与志向,便成为先贤们熠熠闪光的个性。正因他们坚守个性,才能傲视群芳,彪炳史册。
[运用归纳法,由上文举例通过分析搭桥,引出观点。]
人们不禁要问,当今社会,人们时时呼吁个性,前卫者时刻标榜个性,那么个性到底指什么呢?有人把独特的发型叫个性,有人把奇装异服称个性,有人把哗众取宠的媚俗叫个性,有人把特立独行的孤傲叫个性,甚至有人故意说反话、唱反调,语不“惊人”死不休,标新立异,美其名曰“非主流”。这些真的是个性吗?回首遥望屹立于历史之巅的先贤,哪一个靠的是奇装异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太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一座座丰碑,让我们看到了个性的真正内涵:那是在污世浊俗中对本真的坚守,是一种精神气质、理想操守,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更是对民族命运的披肝沥胆。[本段通过正反对比,理清概念,指出“时尚”不等于“个性”,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个性”。]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虽无比辉煌,却也压抑了个性。翻开史册,我们听到的是一声声壮志难酬的呻吟,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喊。如今,闭关锁国已成历史,创新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张扬个性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要创新,社会要发展,个性要解放。解放个性才会激起人的创造才能,才会更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张扬个性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本段先从历史入手,进行反面论证,说明为什么要张扬个性。然后再从现实角度正面分析,指出时代发展需要张扬个性。]
时代需要个性,个人更需要有个性。有个性,才能坚守本真,才能在发展的大潮中不盲从,不迷失自己,不妄自菲薄。在好莱坞这个充满名利欲望的圈子里有这样一位导演:在好莱坞工作近30年,却从未因商业目的拍摄过一部“大片”;在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靠电脑特技猛抓观众眼球时,他却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冷静地剖析着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顽症;他冲击奥斯卡20年,皆以失败告终。这个人就是美国现实主义电影导演马丁斯科西斯。在好莱坞只崇尚商业结果的环境下,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意愿,坚守艺术的个性,被公认为美国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试想,在好莱坞商业巨制风靡全球之际,如果斯科西斯一味跟风,只求效益,只讲包装,那么电影界只会又多了一个想象天才,在喧嚣的英雄救世背后又怎会有理性的冷静?我们又怎能通过电影看到对人类顽疾的深刻反思?因此,真正的个性不是追风,更不是盲从,而是对内心精神世界的坚守。有时执著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本段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反面假设论证分析坚守个性的意义。]
个性的张扬能推动社会进步,但并不是所有的个性追求都是好的。哗众取宠的媚俗,或是故意的背叛与标新立异,不但不会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且会很快走向生命的尽头。个性的解放不能是无限制的自由,它要以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正义的宣扬为衡量标准。
[本段辩证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个性都是好的,评判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正义的宣扬”。]
在人人张扬个性又容易迷失自我的时代,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本真,不随波逐流,那么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因个性而精彩。
议论文及点评2
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人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赵国的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蔺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道出了他的用意。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
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现代社会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老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不听自己的话,许多孩子也埋怨家长老是不理解自己,总是束缚着自己。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有的家长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不要分心,这不能算是关爱。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些家庭会每天腾出一些时间来,让一家人能够说出各自内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细聆听儿女的心声,儿女默默记住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沟通。语言就像信鸽一样,把一方的.心声传送到另一方,从而理解得以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令家长找到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体恤家长,懂得该如何报答父母。彼此的语言交流,令沟通与理解的大门敞开。
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冯妇葬身火海的寓言,发人深省,如果语言表达准确,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因此,学好语言的表达,对沟通是大有裨益的,架好语言这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彼此理解。
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评析:这篇作文得分情况为:内容24分表达23分发展等级10分,总分57分。从内容上看,本文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展开议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蔺相如、冯妇一个正例,一个反例,相互映衬,对比鲜明。家长与孩子沟通的事例,既富有生活气息,又使感情显得真挚。从表达上看,本文符合议论文的表达要求,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思路,条分缕析,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从发展等级上看,本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称得上是一篇认识深刻的议论文。
议论文及点评3
仰望星空让人拥有梦想,而脚踏实地让人拥有尊严。
仰望星空似乎是求索者的姿态,然而在仰望星空之中,我们看见苍茫宇宙变幻,看见斗转星移,看似穷尽一些奥秘,却唯独看不到自我。在一味追求梦想幻境的过程中,自我也被蒙蔽,当追求越高越飘的同时,人生命的重量反而越来越轻,更无所谓尊严了。
然而脚踏实地这种面向土地的姿态,无疑更加深刻。因为此刻,人们将深切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脚踏实地也是一种创造,创造的是自己的财富、能力与经验,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对自我进行确认,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这些能让人站得更直,从而获得一种生而为人的尊严。
只有这样才能感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才能自己看得起自己。若存在这样的信念,任何脚踏实地的工作都不卑微,而仰望星空则让人脱离现实,空有梦想却找不到构建的土壤。托尔斯泰的晚年就在脚踏实地的劳作中度过。托尔斯泰曾送给他的女婿一双亲手制作的皮靴,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共出版了十二卷,他的女婿戏称那双靴子为第十三卷,而托尔斯泰说那是他最喜欢的一卷,没有什么比他此时更有尊严了。
人生来所希望的是留痕。帝王总是愿将自己的功绩刻在石碑上向别人证明他的存在。而对于芸芸众生来讲,仰望星空的人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牵连,甚至不如鸟儿飞过天空的存在感,而土地会留下每一个脚踏实地工作的`人的痕迹,深深浅浅,依稀刻画出你的高贵与尊严。
因此说,我认为生命没有不能承受之重,只有不能承受之轻,仰望星空的人手持着名为梦想的气球,到了高处总会破裂。脚踏实地的人牢牢地把握住生命的重量,从而获得生而为人的尊严。
点评:
对于这种关系类的作文,作者善于确定自己论述的重点,即“脚踏实地让人拥有尊严”,这本身就体现了作者会行文的本领,避免了论述均分、没有重点的嫌疑。本文的道理论证同样精彩,只会举例论证的同学不妨多学学。
议论文及点评4
格物致知,心要在焉。——题记
毫无目的做事,必将乱其步伐,茫其方向,或酿成大祸危及社会,故必须明确方向,有目的,心在焉,方能使人生精彩出色。
心不在焉,因小失大,酿出祸患。年前记不清有多少骇人听闻的消息侵蚀人们的心灵。社会道德滑坡愈发严重,全因人心被金钱利益熏染,心不在焉。韩寒与方舟子吵得不可开交,却曾知身后庞大的粉丝团内心所想,心不在本应做的事情上,而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不惜重金告发对方,结果只会导致社会信任度又低一级,口口声声要拯救社会道德滑坡却无从拯救,他们心不在事业生活上,却又加重社会道德沦陷,实不应该,为自己的小利益却牺牲社会大利益,真是令人憎愤!
心在焉,不但助你顺畅前行,还能让你活得轻松自在,赢得美誉。心在何处?只有你个人最清楚,怎么做?你会更加清晰明朗。成功人士给予我们的告诫往往是要树立目标,坚持不懈前行,这也正是心在焉的表现,促使我们明确人生意义,正确前行。乔布斯几经波折进出苹果公司,最终成为世人赞誉的传奇,因他心在焉,爱着他一手创办的`公司,还有那份事业,他成功了;比尔盖茨同样创造不朽的佳话,成立著名的微软公司,只因为他全心贯注于他的事业,心有在焉,举世闻名;李开复开设创新梦工厂,只因为他心在国家,为给国家培育出更多人才,心系国家,成为赢美誉的人选之一。心在焉,内心充实,理想丰满,但同时付诸行动,终能活出精彩人生!
心要在焉,是每个人,社会、国家的目标。个人要心在焉,辩证地看待身边之事,不要胡乱、没有目的地滥用权力,做危害大众之事;社会要心在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宣扬积极有益的文明法度,如深圳近期宣扬“十大观念”就是好的现象,更多的人会耳濡目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会传唱千古永不朽,社会滑坡还拯救不了吗?心在焉,怎会达不到目的呢?国家亦要心在焉,因为作为一国之家,他是引领我们前进的主脉、舵手,没有国家的心在焉,我们怎么可能达到共同的理想,怎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又怎能立足于世界?未有一国之家心在焉,才能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创造美好的生活,有幸福的未来。当个人、社会、国家皆能心在焉,则我们的民族必能屹于世界之巅,我们的社会必将充满爱,我们的国家则可顽强不倒!
心有所止,心要在焉,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生绽放异彩!
议论文及点评5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她是云彩里镌刻的记忆,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宛若宝剑上镶刻的星辰,恍若皇冠上烘托的太阳,一袭轻纱下的曼妙舞蹈,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是你吗,唐朝?
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的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了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
你仍然庄严地站在中华五千年的青史中,以博大的文化情怀和丰繁的艺术成就笑傲同侪。用星子引火燃烧人们心中那泓不老的渴望,以月光为酒盛满一杯又一杯飘逸和逍遥。夜光杯里的葡萄红闪闪发亮,醉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以及那些坚守岁月的人,朝霞从此耀眼,残阳从此灿烂,中国从此芳醇神奇,永久蕴香迷人。是这样吗,唐朝?你陶醉和震响了整个生命的世界!把满纸才子的情高遐想折好,我愿枕琴声做一场崇古清梦,醉于此间,永不醒来。
纵使时间流淌,时光飞逝,美丽的唐朝不老,永恒的记忆不褪。
点评:
如果说大唐盛世能给千年后的炎黄子孙更多的骄傲和豪情,那么与之相应的,则是本文的文气中也透露出了一种莫名的大气。本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写了一个大气的唐朝,感情热烈而豪放,评议精粹而有力。连用一系列优美的意象,引入那个伟大时代的历史精英,高歌了时光风化不了的泱泱盛唐!
议论文及点评6
作文结构严谨,有放有收,针对“上清北是否真的可以改变一生”这一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作者从现象反溯原因,并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不同时期,教育对阶层流动的影响力也不同,对名校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再从个人的智慧与品性的角度,分析影响个人发展与命运的因素,论述全面,视野开阔,展现了作者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日前,有关“上清北是否真的可以改变一生”的话题在网络社区上备受关注,不少网友都从自身经历出发,谈到了在清华北大求学的生涯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其中,许多都是积极的影响,认为清华北大帮助自己改变命运者也不在少数。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即便考上清华北大,在今天也改变不了自身所处的阶层。还有不少网民通过这个讨论,进入关于教育与阶层关系的思考。
这个问题之所以在网上被热议,是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焦虑与阶层焦虑感的显现。很多年轻人拼尽了力气,考上了顶级名校,但依然无法过上预想的生活,便发出“考上清北也没法改变一生”的感慨。这些焦灼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也完全可以被理解。
教育成果与阶层上移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其实,对这个问题,不论是基于现实中的日常观察,还是专家学者的研究,给出的答案基本都是肯定的。早在几十年前,法国思想家布迪厄就在《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一书中强调:“教育机构被资本和权力划分为一个个场域,学生在名校中也直接受到社会精英的垂青和赏识,学习能力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正相关。”通过这些教育与文化资本的影响,年轻人可以获得改变阶层与命运的可能性,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的发展形势不同,教育对阶层流动的影响力也不同。相比60后、70后的前辈们,如今的年轻人想通过考取名校来改变命运,的确难度要大很多。不说其他,单单是大城市的房价,就让不少年轻人十分苦恼。与之前福利分房和房价较低时代的名校毕业生相比,如今的年轻人的确有着不同的现实处境。从这一点上讲,一个家境普通的年轻人考上清华北大后,恐怕也没法短期内在北京买上房子。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考取名校的价值。一个人的长远發展情况如何,并不取决于一时的利益得失。在清华北大等名校就读的经历,给一个年轻人带来的不只是名校的“身份光环”。只要在校期间踏实努力,这段经历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开阔的见识,更多的事业发展契机与人脉资源,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心态。这些对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上述优势,即便他不能短期内在大城市买房,也不能说他将来不能改变命运。在社会中,能改变人一生命运的事物有很多,或许是一个宝贵的工作机会,或许是经济投资上的契机,但这些毕竟都是外部因素。最终决定一个人能走向何方的,其实还是其智慧与品性,这决定了人在面对契机时能否好好把握,以及遇到挫折时能否愈挫愈勇。
因此,不要低估名校能带给人的价值,优质的教育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财富。只是即便拥有了这些财富,也不会立刻产生“一夜暴富”等巨大变化,戒骄戒躁与踏实前行,永远都是必要之举。
开篇就摆出“上清北是否真的可以改变一生”的话题,为下文展开议论做了铺垫,也是对文题的照应。
由表及里,分析这个话题备受关注,“是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焦虑与阶层焦虑感的显现”。
回应首段的问题,予以正面肯定的回答,引用名言,更加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结合社会的发展形势,谈教育对阶层流动的影响,显得客观公允。
宕开一笔,从一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谈考取名校的价值。
本段在上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分析改变一个人命运的诸多因素。
本段言简意赅地总结全文,收束有力。
议论文及点评7
心在,则无所不能。——题记
心在何处?
阿基米德说,我的心在数学那儿,于是有了“让我画完这个圆”的千古绝唱;钱钟书说,我的心在文学,于是有了目不窥园,名满天下;“扫把姐”说,我的心全在那一把扫把上,于是那把扫把像有了灵性,与她共舞出无限曼妙风情。
心要在,在所爱之处。
“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文天祥的浩荡正气,仍激励着炎黄子孙。砰然令我心动的,是他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心。他将一颗心安放在日渐式微的国家上,一切行动便都有了落脚点。一切战役,一切悲愤的诗,便都有了共同的根源,那便是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心系国事,便有了那份勇气,以匹夫之力,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林觉民何尝不爱妻子?只是对国家的大爱使他抛却儿女私情,投身于挽救危亡的事业。心在所爱之处,即便雷霆轰击,亦不动摇丝毫。
心在所爱之处,便有了那种力量,能够承受众人的冷眼,即使荆棘遍地,也踽踽前行。还记得那个潦倒的'老人,“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当屡试不中的蒲松龄开始各处搜集奇闻逸事时,人人都以为他疯了,但在看过《聊斋志异》后,却不得不感叹那是一部“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旷世奇书。正是有着那份信念,一心扑在文学上,他才能不理会众人的非议,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前行。纵使险阻无数,他只坦然视之。
有些人将心放错了位置,便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涩。唐玄宗爱着杨贵妃,沉迷于“温泉水滑洗凝脂”,换来的却只是“此日六军同驻马”,马嵬兵变,大唐风光不再。现在的一些人爱著名利金钱,向往高guan厚爵,换来的却只是贪婪的双眼与累弯了的腰杆,却再也找不回“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可见,选择所爱,也应慎重。
心在何处?
有些人不知心在何处,便只能“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有些人找错了所爱,便只能如无头苍蝇,乱飞乱撞。而有些人,找对了心的位置,方不惧艰险,矢志不渝。
找回自己的心吧,找到你所爱的地方,将他安放。别再羡慕别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只要心在,你也能做到。
心在,则无所不能。
议论文及点评8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富人,由于下雨他家的墙被淋倒。他儿子和邻居的一位老者都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晚上家里果然来了小偷。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却认为老者是小偷。大概你也认同富人的说法,但若仔细一想便知不妥,亲近的感情会影响理智的认识,所以请擦亮你的理智的双眼。
听罢这则材料,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倘若告诉富人将有小偷来时的人和富人没有任何亲缘关系,那么富人恐怕会怀疑他俩,因为他们都和富人没任何关系。所以说富人的判断并非是理智的,而是受到世俗情感的影响,所以说生活中我们认识事物时或多或少会受到感情的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被感情遮住理智的目光。一代清官包青天,在审理自己侄儿包勉的案子时,完全排除了个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受到情感的影响。用他的`话说就是:公堂之上无父子。就因为此,他才被后世之人连连称颂。
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是力学系统的创始人,而在当时人们正在研究光的本性,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光具有粒子性,它是由无数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而另一种是说光只具有波动性。当时两派各举出了例子和实验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牛顿支持粒子说,反对波动说,所以人们也就认为光只具有粒子性。从而使光的波动说发展很缓慢,直到20世纪初才被人们所接受。
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研究黑洞问题时,曾收到他的导师的信,说黑洞是不会向外辐射能量的,劝他放弃这方面的研究,但霍金并没有被感情蒙蔽,依然坚持认为黑洞会向外辐射能量。最终他因此获得了"原子物理之父"的光荣称号。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情感的干扰,因此我们要以"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尚情操来拨开情感蒙蔽的双眸,用客观的、理智的、公平的态度来认识它。
“情感”犹如眼前的一片乌云,拨开它我们会发现蓝天、绿水……
解析:任何观点都需要事实的支持,但并非任何事实都能支持某些观点。本文作者所选取的作为论据的事实相当恰切精致,像三根栋梁,成功地构建起了理论的大厦:拨开感情迷雾,把握理性光彩。这三个事例也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补充,包青天以理性的头脑来评判纷繁复杂的谜案,声称"公堂之上无父子",是古之典范
也是中国伦理血缘超越的成功范例;史蒂芬·霍金坚持自己的判断而避免老师的误导从而取得巨大成就,是今之楷模,也是外国理性光彩的闪烁,牛顿的例子则从反面论证了本文的论点,这二正一反,非常具有说服力。
议论文及点评9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应该不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是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促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点评:
这篇议论文观点明确,富有哲理。关于规则的故事在生活中可谓数不胜数。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阐述了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平衡的道理。推广到规则制度,是否可以理解为规则制定者与被制约者之间的平衡制约呢?社会需要秩序和协作,而秩序需要规则维护,规则又要道德支撑与呵护滋养,本文劝说人们遵守规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为先,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人们“不得不”自觉遵守,这样既可以维护秩序,又可以提高效率。
议论文及点评10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末的教学楼,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将其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这样做会阻碍其现代化发展,建议拆除它。我认为,学校应保留这座教学楼,不要摧毁一位历史的见证人。
从这座教学楼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有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是的,有学者、作家、主持人,这些各类的职业名人,难道没有在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吗?教学楼拥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的氛围,相较于其他现代化的、明亮整齐的教学楼,它们能够给学生多少的文化熏陶呢?事实证明,在充满着暴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数倾向于暴力心理,反而在书香世家长大的孩子更痴迷于文学,性格更是以文静居多。
有人认为这座矮小的简陋的、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需要。这真是愚不可及的想法!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学校难道要把它建成办公楼,那种整齐的建筑?帕特农神庙遗址,也仅是几根破损的柱子,为何希腊不把它拆了,在其遗址上建大型工厂来拉动希腊可怜的经济!当然不能拆了!它是古希腊辉煌历史的见证人,承载着古希腊的物质文化,拆毁历史遗物,也就只有罪大恶极的人才干的得出来。学校史可以要现代化,但这座简陋的教学楼不也是学校历史的有力见证人吗/?每一个遗址都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每一个国家都有博物馆,文化遗址,单就中国而言,就中国的.万里长而言,它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度的科学文化,长城上有着太多的意义了。这座教学楼,虽然失去了它的美丽但它却为历史留下了美丽的身影。真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为了现代化发展,要将其拆除。真是好借口!确切来说是要其现代化而舍弃历史文化罢了。英国到现如今还保留其国王,英国的王室每年的消费支出都要从国家财政那拿大把的钱去消费,况且,在高度现代化发展的社会,民主深入人心,英国为何不废了这封建余孽呢?英国国王为英联邦的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且为英国民族团结的象征。这座老旧的教学楼何尝不是学校精神的体现!教学楼的修缮养护虽会影响到学校的现代化发展,但它给予学生心灵的熏陶是无价的,它虽占地,在学生心中对历史文化,名人奋斗史的感触是无边际的。
教学楼不单单是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它还是学校历史的见证人。我们应保留历史遗迹,让它给予我们明亮的镜子,激励着我们奋然前行!
点评
开篇引述材料后,表明了态度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从“教学楼”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角度分析论证其不该拆的理由。“帕特农神庙遗址”的事例运用恰当,“英王室费用”事例虽稍有偏差,好在作者用其论述学校“精神的体现”使其出现在了“恰当的地方”。
议论文及点评11
这个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音像,不管是书籍、电视还是网络,每天有无数的信息摆在你眼前。文化,不管是好的或坏的,精细的或粗糙的,有价值的或没价值的,饕餮大餐或残羹剩饭,都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穿梭,最终,等待你的采撷。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我不敢苟同。图片比起文字,的确有它的优势。图片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文字无法达到钢琴曲仍在重复,好像每一个音符都在注解人生。我分明看到,—座座凝固了大理石般坚韧的信仰的塑像屹立起来,挑起了日月星辰……的,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读图要比阅读文字更方便快捷。图片以它的直观性在这个快餐时代里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文字是不可替代的。文字凭借它的精准性,使它从被创造以来尽管经过了无数变迁却依然万古长存。文字无疑比图片更加利于传承思想。现代都市的繁华和浮躁致使许多人失去了静下来阅读文字的耐性,他们通过随手翻阅图片来了解信息,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就像快餐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却从未撼动过大餐的.地位。
有报告显示,近五年国内读书人口持续下降,一半国人不读书。我觉得这未必是文化衰落的表现,而更可能是文化发展的表现。现今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早就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了。“没知识你也得有常识,没常识你也得看电视”,电视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书本,改为电子阅读。诚然,纸质阅读不会被淘汰,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阅读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对纸质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现在有很多人像追电视连续剧一样追网络连载的小说,包括我,追一部书已经追了近十个月。如果叫我等待它出书,这个过程太过漫长,但是网上时不时的更新,让我有了看下去的兴趣。当然,在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的同时,我感到自己是离不开纸质阅读的,也许电子阅读更让我喜欢,但纸质阅读更让我习惯。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面前放着“一本本”色、香、味俱全的“百科全书”,我们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足不出户,走遍天下。这是这个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至上便利,但这同样意味着信息泛滥。每天,你的邮箱里可能会收到最新的病毒,你的手机里可能会收到垃圾信息,你看电视总能看到千篇一律的冗长广告。这些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它也是信息,只不过他们是信息爆炸、泛滥的产物罢了。
当各式文化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要有选择地去接受,找到最合适的、最需要的、最有益的,不要被蒙蔽了双眼。
这是我们在这个科技和文化主导的时代里应该学会的。
【议论文及点评】相关文章:
作文点评评语01-04
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08-06
作文点评评语7篇03-08
议论文11-29
议论文精选12-01
经典议论文12-22
优秀议论文09-17
环保的议论文09-17
目标议论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