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4-05-15 08:20:01 说明文 我要投稿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恰当配合的一类文种。那么大家知道优秀的说明文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明文阅读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1

  学生时代读的《梦溪笔谈·雁荡山》,其中有云“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漱”,从此知道“震旦”是中国古称。后来了解到有一段距今6亿年的地质年代,最先在中国被调查研究,故而被称为震旦纪。由此看来,“震旦”一词似乎凝结了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而以“震旦”命名的小乌,必定有其特别之处吧。

  20xx年6月初,我们前往河北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做鸟类繁殖季节调查。机缘巧合,在这里竞与久仰的震旦鸦雀不期而遇。调查进行到最后半天时,我们突然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个精致的杯状巢,里面有5枚尚有余温的卵。巢的形状很像大苇莺的巢,但根据经验判断这不是。虽然它们都是固定在几根芦苇上的杯状巢,但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巢的巢材都是精选的苇茎,编织也更精细,巢色黄褐,一尘不染,卵的颜色和斑点也与大苇莺不同。一会儿,一只小鸟从芦苇丛中悄悄钻出飞进巢中。对照鸟类图鉴,我们兴奋地发现这竟是一只震旦鸦雀!无奈工作已接近尾声,下午我们就将结束这次调查返京。

  6月底,我们再赴衡水湖。一连几日,淫雨霏霏,我们冒雨泡在齐腰深的苇塘里,寻找上次发现的震旦鸦雀巢。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发现早已雀去巢空。“也许选了新巢址呢!’朋友的话让我们重拾信心,继续寻找。果然拨开层层苇叶发现苇秆上正有一个震旦鸦雀嫩黄色的小巢,里面还有一枚呈奶茶色略带斑点的卵,拇指盖大小!不一会儿,一只震旦鸦雀就飞回来了。孵化期的震旦鸦雀不太怕人,它泰然稳“坐”巢中孵卵,与我们仅隔五六米。这一次我们总算能仔细地观察它了。它头部为灰色,两道黑色的眉纹从眼上方一直延伸到后颈。最特别的就是它们黄色的钩状喙,与鹦鹉的喙非常相似。拍摄完震旦鸦雀的孵化行为后,我们在附近几个苇塘里又陆续发现了数个巢,其中一个巢中有5枚卵,其中1枚颜色和大小与其他的略有不同,我们猜测这可能是杜鹃鱼目混珠的把戏。同时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为什么震旦鸦雀会在繁殖季节营巢两次?是不是它们一年繁殖两次?疑问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不知道它们的育雏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三周后,我们又来到衡水湖。我们在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满怀希望地走向最早发现的那个震旦鸦雀巢,小心拨开苇叶,震旦鸦雀的小巢慢慢显露出来。只见4个黑乎乎的小家伙挤在一起!光溜溜的皮肤还没有长出羽毛,双眼紧闭。我们立即架好设备,等亲鸟回巢育雏。没过多久,苇叶晃动了,亲鸟回巢了。显然,亲鸟还是比较警惕,没有直接飞入巢中喂食,它衔着满嘴的虫子在苇叶间一蹦一跳,迂回地向巢靠近,最终还是绕过我们的机器跳回巢里。一落到巢边,巢中4只小鸟就炸开了锅。我们从监视器上看到它们伸长了脖子,橙黄色的大嘴张得几乎和头一样大。亲鸟喂光虫子,又俯身从巢里叼出一团白乎乎的东西吞进肚子,这是雏鸟的粪,外面裹着白色的'蛋白膜。看着亲鸟清理巢内卫生的一幕,不由让人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慨叹!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震旦鸦雀取食寄生苇秆虫子的方法十分特别,很像啄木鸟。取食之前,先用奇特粗厚的钩状喙敲击芦苇秆以确定虫子的位置,然后用喙将苇秆咬碎并将虫子叼出。

  三访衡水湖,我们也仅仅对衡水湖地区的震旦鸦雀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震旦鸦雀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选自双月刊《大自然》20xx年第2期,有删改)

  19.根据文本概括震旦鸦雀的巢的特征。

  20.作者三次探访衡水湖,分别对震旦鸦雀的哪些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

  21.作者对震旦鸦雀的研究初有成效,从全文看取得成效的缘由有哪些?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9.(1)安置在繁密、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一般不易被人发现;

  (2)“一尘不染”;

  (3)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

  (4)非常精致,精挑细选材料编织而成,色彩有黄褐、嫩黄等,形似杯状。(每点1分) ……

  21.(1)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①跟踪记录,获取观察的资料。作者多次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巢卵、孵化和育雏,获取了第一手的真实可信的研究资料。(要点“跟踪观察”)

  ②比较分析,甄别观察的现象。通过与“大苇莺”“鹦鹉”“啄木鸟”的比较,更好来研究震旦鸦雀的特点。(要点“比较甄别”)

  ③资料参照,确认观察的结果。偶遇震旦鸦雀,借助“鸟类图鉴”,确认是震旦鸦雀,显示观察的严谨。(要点“资料参照”)(3分,以上方法只要答出一种即可)(2)有科学的研究态度:热爱所从事的事业,有吃苦耐劳的品质。(2分,要点“热爱”“吃苦”,答出一种即可)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2

  麈尾

  白化文

  ①麈(zhǔ)尾,是 的一种道具。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宋朝以后逐渐失传。近现代的人没有见过实物,往往顾名思义,把麈尾认为与马尾拂尘是一类东西;或见古代图画中有之而不识,把麈尾看成扇子。其实,考古与文物界,早在四十年代傅芸子先生发表《正仓院考古记》之时,对麈尾的形制已经了然。可是文献界与文物界有时脱节,1979年出版的 《辞海下册》4728页 麈尾条的解说是:拂尘。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

  ②麈尾,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它有点像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麈尾也绝不像拂尘,这是肯定的。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大不相同。

  ③据说,麈是一种大鹿。麈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可以指挥鹿群的行向。麈尾取义于此,盖有领袖群伦之义。魏晋六朝清谈家习用麈尾。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在这一点上,它有点像某些外国帝王和总统手持的权杖,起显示身份的作用。那是不能随便交与他人,特别是交与侍从代为掌管的。而拂尘,则是侍女一类人侍候主人时拿的东西,这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④东晋大名士王导有一篇《麈尾铭》: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麈尾本来的用途似乎是拂秽清暑,大约兼有拂尘、扇子的功用,可是御于君子,经清谈名士手执以后,身价倍增,谁还敢说它质卑呢?

  ⑤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实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其中所绘阮籍便手执麈尾。七贤以嵇康、阮籍为首,看来阮籍执麈尾也隐喻有竹林清谈领袖之意吧。此外,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卷》中的孙权,也手执麈尾。从而又可看出,麈尾虽是清谈所用的名流雅器,但因它能显示一种高雅的领袖身份,所以,名士平时自然可以手执,另一些虽非名士但具有某种领袖资格的人也可以拿。

  ⑥麈尾实物,有镶牙漆木柄的,有镶玳瑁檀木柄的,显示出贵族用具的风貌。据《晋书王衍传》记载,大清谈家王衍常用的是白玉柄麈尾,他的手和玉柄同样白皙温润,有一种病态美,历来为名士所称道。《陈书张讥传》记载,陈后主造了一个玉柄麈尾,认为当时配拿它的只有清谈家张讥,就把它赐给了张讥。这两则故事说明: 。大名士王濛病重时,在灯下转动麈尾看来看去,长叹不已。王濛死后,另一大名士刘惔把犀麈尾纳入棺中。麈尾与名士,可真是生死与共了。

  13.从功用上讲,麈尾与拂尘、扇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分)

  14.请在第⑥段的横线上补写一句恰当的话。(2分)

  15.因为文献界与文物界的脱节,《辞海下册》4728页对麈尾的解说并不准确,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在第①段横线上为麈尾准确定义。(2分)

  16.读过本文之后,你对麈尾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归纳。(2分)

  1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教材中朱熹《观书有感》的最后两句诗。(2分)

  参考答案:

  二、欣赏麈尾之华贵,感受名士之风采(10分)

  13.(2分)麈尾与拂尘、扇子的相同之处是都能拂秽清暑。(1分)不同之处是拂尘与扇子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麈尾只有清谈名士和具有某种领袖资格的人才能使用。(1分)

  (说明:若分开表述麈尾与拂尘、麈尾与扇子的不同点,也可得分)

  14.(2分)①那时的麈尾是极其华贵的。

  ②华贵的麈尾是极受名流重视的。

  (说明: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15.(2分)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或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

  16.(2分)通过本文的阅读,可以了解麈尾的来历,形状,用途,制作工艺以及它与拂尘、扇子的区别。

  (说明:答对一点得0.5分,至2分为止)

  17.(2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说明:错一字扣1分)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3

  (一)“雨”的内涵

  雨,一种自然现象,表示从天空降落的水滴。

  汉民族认为龙王是主管兴云布雨的神,但祈雨仪式并非统一,“晴天娃娃”是一种祈求止雨的布偶。在古中国,雨被认为一种很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雨又被称为“甘霖、甘澍”,24节气中有“谷雨”一节气。人们也可以根据雨前的变化判断雨的来临。有俗话:“燕子低飞麻雀叫,蚂蚁搬家蛇过道,水缸穿裙山带帽,就是大雨要来到。”

  细雨可以使人温馨(唐·)《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也可以使人感伤(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豪雨却常常令人感到绝望。

  关于雨有许多相关的文化。有著名的文学作品以“雨”命名,如巴金的小说《雨》,郁达夫的散文《雨》,还有阿根廷电影《雨》。

  (二)“雨”的好处

  1. 雨,是地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

  2. 雨可以灌溉农作物,利于植树造林。

  3. 雨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能够降低气温。

  4. 下雨利于水库蓄水,可以补充地下水,可以补充河流水量,利于发电和航运。

  5. 下雨可以隔绝嘈杂的世界,营造安宁的环境,可以催眠,可以洗刷街道。

  6. 雨能冲走地面垃圾,稀释有毒物质,净化环境。

  (三)“雨”的坏处

  1. 雨水泛滥会影响植物生长,抑止植物的呼吸作用,甚至致其死亡。

  2.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会出现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百物获潮霉烂。

  3. 雷阵雨来时,往往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风来时飞沙走石,掀翻屋顶吹倒墙,易引发安全事故。

  4. 持续的雨天也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觉得烦闷、压抑。

  5. 雨水泛滥会导致交通堵塞,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6. 雨天路滑,交通混乱,易造成车祸。

  7. 雨会把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带入地下水,从而污染地下水。

  (四)大雨就是动员令

  从20xx年7月21日上午10点起,一场强降雨袭击京城。到22日早晨6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最大降雨出现在房山河北镇,达460毫米。这是1951年北京有气象监测历史以来遭遇的最强降水。

  大雨来得并非全无征兆。冷暖气流汇聚,气象部门提前预测了这场强降雨。市防汛办20日前就下发了《关于做好应对强降雨天气的通知》,要求各指挥部提前部署,主动应对。然而大雨来势之猛、之急,降水量之大为61年来所仅有,尽管早有防范,它还是对北京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应急响应系统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山洪暴发,道路阻断,航班取消,立交桥被淹没,山区群众被困屋顶,市区上班族被困下班途中……大雨就是动员令,一场众志成城的抗洪抢险行动全城展开。

  一天之内,气象预警连发六个,应急响应连升三次。市委书记郭金龙主持召开抢险调度视频会,市委班子成员分赴各处指挥救援抢险。政府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公安消防部门通过微博接警和救援,交通卫生部门发布安全提示。消防局投入7400多名官兵,奔赴各救援现场。交管部门启动最高出勤方案,7000名交警全部上路。在车流集中的重点道路和主要路口,在大水淹没地面的路段和桥洞下,每一处都有交警指挥车流,疏导交通。在雨量集中的门头沟地区,民警先是挨家挨户劝说村民离开危险地带,后来又与消防官兵一起涉水营救被困群众。“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得到了全面贯彻,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燕山分局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在救出50名被困群众后不幸牺牲,他的英雄事迹和忘我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

  很多普通市民也走上街头,加入了保卫家园、救助同胞的会战。雨水冲刷,井盖失落,环卫工人以身体为标杆,警示过往行人避让危险。还有那些开着私家车上街接送滞留市民的志愿者,那些打开家门把陌生人迎进来热情招待的好心人……北京人用行动书写着大爱,用真心诠释着北京精神。

  一场大雨把北京短暂地变成了“水城”。正像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的,“这场暴雨告诉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当天灾再次降临时,我们既有过硬的.基础设施,又有众志成城的决心,大雨就不可能再给我们的城市造成严重的伤害。

  ——摘自《作文合唱团》第9期

  1.阅读上述几则材料,请你再列举“‘雨’的好处”和“‘雨’的坏处”各两条。(不能从材料二、三中摘抄)(4分)

  2.任何事情都要其两面性,利与弊总是密切关联的。自然界的雨也是如此。有人认为雨利大于弊,也有人认为雨弊大于利。请对此谈谈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的阐述。(3分)

  3.大自然的风雨,我们能经常见到。其实,我们的人生也会经历风风雨雨。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生风雨的理解和感悟。(4分)

  参考答案:

  1.坏处:①给人类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②洪涝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③会腐蚀文物古迹和建筑物。④使道路泥泞,不方便出行。好处:①能营造温馨浪漫的气氛。②可以留住贵客。③下雨可以节约资源。

  2.①我认为雨利大于弊。因为雨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雨水,有了雨我们的世界才变得瑰丽多彩,有了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滋润甘甜。

  ②我认为雨弊大于利。因为过度的雨水给人类生活造成了诸多的不便,雨多路滑,既阻碍交通,又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泛滥的雨水如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甚至给人类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3.“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们要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决心和勇气,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4

  【材料一】

  旅游的意义在于带着一定的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一座山、一道河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旅游天地》

  【材料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假期间,某初中生随同家人开启了文化之旅。他从沈阳出发,途经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感受欧阳修醉乎山水的情致;再赴杭州西湖,徜徉于白堤柳岸,忆一段白居易勤政爱民的佳话;最后到了武汉的黄鹤楼,登楼游赏,寻觅崔颢在浩渺烟波中眺望故乡的身影。

  【材料三】

  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春夏两季,云低雾浓,古木葱茏,雨后山野空气清新,寺宇庭院一尘不染;秋季水位涨高,乘风破浪,白水秋风;冬季晴雪初霁,“幽峭精绝”的冬景令人称绝。身临这山灵水秀的旷世奇观,把自己完全交给大自然,在峨眉秀丽的山色中尽情吮吸天地间的精华! ——《行走峨眉山》

  作为亚洲第一长河,长江是仅次于非洲尼罗河与南美洲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三长河。它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上的雪域中缓缓流出,注入浩瀚的东海。长江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一个个文明。 ——《漫步世界看山川》

  洛阳这座城市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一座美丽的牡丹花城。白马寺和龙门石窟是洛阳的.著名景点。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

  1.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景点的外在之美,更在于理解其文化内涵。

  B.游人在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会感受到白居易勤政爱民的情怀。

  C.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这里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D.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亚洲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

  2.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3分)

  上联:洛阳城中寻历史足迹

  下联:

  参考答案:

  1.B

  2.例:峨眉山上赏自然奇观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5

  ①小的时候不知在什么书上看到一张图画。题的是“爱护动物”。图中甲儿拿一根线系住蜻蜓的尾,看它款款地飞。乙儿摇摇手劝他,说动物也有生命,也和人一样知道痛苦,不要残忍地虐杀它。

  ②母亲曾告诉我:从前有一个读书人,看见一只蚂蚁落在水里,他抛下一茎稻草救了它。后来这位读书人因诬下狱,这被救的蚂蚁率领了它的同类,在一夜工夫把狱墙搬了一个大洞,把他救了出来。

  ③所以,我自幼便怀着仁慈之意,知道爱惜它们的生命。我从来不曾用线系住蝉的细成一条缝似的头颈,让它鼓着薄翅团团转转的飞。我从来不曾用蛛网络缠在竹箍上,来捉夏日停在墙壁上的双双叠在一起的牛虻。也从来不曾撕断蚱蜢的大腿,去喂给母鸡。

  ④在动物中,我偏爱蟋蟀。想起这小小的虫,那曾消磨了多美丽的我的童年的光阴啊!那时我在深夜中和两三个淘伴蹑手蹑脚地跑到溪水对岸的石滩,把耳朵贴在地上,屏住气息;细辨在土碴的旁边或石块底下发出的瞿瞿的蟋蟀的声音所自来的方向。偷偷跑上前去,用衣袋里的麦麸做了记认,次晨在黎明时觅得夜晚的原处,把可爱的虫捉在手里。露濡湿了赤脚穿着的鞋,衣襟有时被荆棘抓破,回家来告诉母亲说我去望了田水回来,不等她的盘诘,立刻便溜进房中,把捉来的蟋蟀放在瓦盘里,感到醉了般的喜悦,有时连拖泥带水的.鞋子钻进床去,竟倒头睡去了……

  ⑤我爱蟋蟀,我把它养在瓦盘里,盘里放了在溪中洗净了的清沙,复在其中移植了有芥子园画意的细小的草,草的旁边放了两三洁白的石块,这是我的庭园了。我满足于自己手创的天地,所谓壶底洞天便是这般的园地更幻想化的罢了,我曾有时这样想。我在沙中用手指掏了一个小洞,在洞口放了两颗白米,一茎豆芽;白米给它当作干粮,豆芽给它作润喉的果品。我希望这小小的庭园会比石滩上更舒适,不致使它想要逃开。

  ⑥在蒙蒙的雨天,我拿了这瓦盘到露天底下去承受这微丝般的烟雨,因为我没有看到露水是怎样落下来的,所以设想这便是它所喜爱的露了。当我看到乌碧的有美丽的皱纹的鞘翅上蒙着细微的雾粒,微微开翕着欲鸣不鸣似的,伴着一进一退地颤抖着三对细肢,我也感到微雨的凉意,想来抖动我的身躯了。有时很久不下细雨,我使用喷衣服的水筒把水喷在蟋蟀的身上。

  ⑦听说蟋蟀至久活不过白露。邻居的哥儿告诉我说。

  (8) “为什么呢?”

  (9) “那是因为太冷。”

  (10) “只是因为太凉么?”

  (11) “怕它的寿命只有这几天日子罢。”

  (12)于是我翻开面子撕烂了的旧黄的历本,去找白露的一天,几时几刻交节。我屈指计算着我的蟋蟀还可以多活几天,不能盼望它不死,只盼望它是最后死的一个。我希望我能够延长这小动物的生命。

  (13)我天天察看这小虫的生活。我时常见它头埋在洞里,屁股朝外。是避寒么,是畏光么?我便把这洞掏得更深一些。又在附近挖了一个较浅的洞。

  (14) “能有一年不死的蟋蟀么?”我不只一次地问我的母亲。

  (15)我屈指在计算着白露的日期。终于在白露的前五天这可怜的虫便死了。天气并不很冷,只在早晨须得换上夹衣,白昼是热的。

  (16)我用一只火柴盒子装了这死了的虫的肢体,在园子的一角,一株芙蓉花脚下挖了一个小洞,用瓦片砌成了小小的坟,把匣子放进去,掩上了一把土,复在一张树叶上放了三粒白米和一根豆芽,暗暗地祭奠了一番。心里盼望着夜间会有黑衣的哥儿来入梦,说是在地下也平安的罢。

  (17) “你今天脸色不好。着了凉么!孩子?”

  (18)母亲这样的说。

  15.为表达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16.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3分)

  17.运用联系语境的方式,解释第⑤段中“壶底洞天”一词的含义。(3分)

  18.文章结尾写母亲对我的询问,有什么作用?(4分)

  19.阅读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20.斗蛐蛐,也即斗蟋蟀,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它是一种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阅读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一娱乐活动?(2分)

  15.捉蟋蟀 养蟋蟀 葬蟋蟀(各1分)

  16.连用三个“从来不曾”,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我特别珍爱小生命的仁爱之心。

  17.形容非常小却引人入胜的地方。

  18.一是表达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二是从侧面突出了我因蟋蟀死去而伤感的心情。(各2分)

  19.珍爱小点生命,有仁爱之心的人。

  20.例:为了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只要不肆意戕害生命,可以适当地开展此类文化活动。(言之有理即可)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6

  ①说起来有点吓人,实际上,所有的摩天大楼都会在遇到大风的时候摇晃起来。如果遇到地震,那就更不用说了。拿纽约的摩天大楼做例子吧。由于纽约是个临海的城市,一百多年来,每当强劲的海风吹来,这里的大楼就会发生晃动,甚至让楼内的人产生晕船的感觉。最糟糕的要数城里的哥伦比亚广场上的特朗普大楼,据说这座大楼的摇晃已经严重到让里面的人“比坐过山车还要难受”。这哪里还是盖在陆地上的楼房?简直就是航行在海上的一艘艘大船嘛!

  ②说来也奇怪:虽然晃动得这么厉害,也没听说有哪一座大楼真的倒下来。2011年8月,飓风“艾琳”袭击了美国东海岸,波及到纽约。当时很多人都感觉到了大楼摇摆得更加明显,但最后所有的大楼都还好好地站在原地。事实上,每一位修建摩天大楼的工程师都知道,小幅度的摇摆可以让大楼更加坚固,因为只有具备一定弹性的建筑物,才能扛住更大的压力。

  ③你玩过搭积木的游戏吗?如果你把一块块方形的积木一个摞一个地向上搭起来,就会发现,最先向下倒的一定是处在靠近顶层位置的积木。盖摩天大楼的时候,人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大楼盖得越高,它的高层对周围的压力反应越敏感。比方说,同样在一个大风天里,如果你是在大楼的第五层,可能就感觉不到什么;但如果你爬到了大楼的第二十五层,可能就会感觉到剧烈的晃动了。因此,工程师们必须想出办法,来减轻大楼的较高楼层经受的'摇晃,让它们免受大风、地震等外界压力的破坏。

  ④拿刚才提到的特朗普大楼来说,它的建筑师特朗普就很聪明。在这座大楼的中心建了一面非常坚固的防护墙,足以阻止大楼的倒塌。所以尽管这座楼已经晃得让人头晕了,却不会发生损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倒翁”。其他的建筑师也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减震器,来保护自己建造的大楼。比较常用的是一种叫“阻尼器”的装置。它实际上是一个重达400吨的大摆锤,被安装在大楼的内部。当大楼开始向一边摇晃的时候,阻尼器就会向相反的方向摆动,用它的重量将大楼拉回到垂直的方向上。这种技术经常被用来帮助摩天大楼抵御地震和飓风的影响,而且效果非常出色。

  ⑤而还有一些特别高的大楼,就需要更加精心地设计和加固了。事实上,无论把大楼盖得多么坚固,震动都是难以避免的。所以,人们只能在大楼的结构上下功夫,把震动的能量分散开,化解它的破坏力。有的摩天大楼干脆在每个楼层上都安装了减震器。这样一来,每层楼都可以独立于其他楼层而晃动。实际上是把整座大楼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弹簧!听上去虽然挺危险的,但这种做法可以让本来集中在顶层的压力得到分散,让大楼也像弹簧那样,“弹”而不倒。至于呆在这个大“弹簧”里面的人感觉如何……唉,安全第一,难受点咱就忍着吧。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根据文章的介绍,说说工程师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抵御地震和飓风对摩天大楼的影响。

  4、文中说“小幅度的摇摆可以让大楼更加坚固”,这是为什么?你能从生活中再列举一个常见的事例来加以说明吗?

  参考答案

  1、摩天大楼在大风或地震时会发生晃动,工程师们想方设法减轻大楼较高楼层的摇晃,使其免受外界压力的破坏。

  2、第③段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在大楼中心建坚固的防护墙、给大楼安装“阻尼器”、在每层楼安装减震器等。

  4、因为只有具备一定弹性的建筑物,才能扛住更大的压力。示例:有韧性的竹子随风摇摆一般不会被风折断,而坚挺的大树往往更容易被风刮断。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7

  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赢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3秒。

  而此前,科学家通过一项跨文化的研究就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

  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

  在田径赛场上,从发出预备令到开始的时间间隔大约是3秒钟:

  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3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

  美国的心理学家经过对1万多名约会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初次见面时,大多数人在3秒,钟内就作出了是否和对方继续交往的决定;

  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如一次深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持续时间也是3秒钟。

  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例如,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浣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咀嚼到排便,虽然它们每一个动作持续的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时间是3秒钟。

  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秒钟定则”。

  你可不要小觑这短短的3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心吊胆之中。例如在上述情况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一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1分钟,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将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

  总之,正是这恰到好处的3秒钟,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任何改变都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呢?这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的大脑中。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3秒钟,不足3秒钟容易出现差错,超过3秒钟则显得多余。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观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后,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均为3秒。

  B.继艾米斯?纳吉可的发现之后,科学家通过一项跨文化的研究也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C.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交通信号灯的间歇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

  D.“3秒钟节奏”不仅限于人类,哺乳动物、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

  2.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了遵循“3秒钟节奏”,所以常常喊“1、2、3”,然后“啪”按下快门,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

  B.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初次见面时,大多数人在3秒钟内就作出了是否和对方继续交往的决定,所以与人交往,要尽量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C.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我们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比如说能快速躲开一颗向你呼啸而来的子弹。

  D.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由此可见“一心不能二用”。

  3.用原文语句写出“3秒钟定则”的.基本内容。 (3分)

  4.请从文中找出两个能显示本文逻辑顺序的关键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5.第①、②段有何关系?,它们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3分)

  6.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分)

  7.人体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对其原因,科学家有怎样的推测?这一发现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3分)

  参考答案:

  1.C(2分,A项,不是“均为3秒”,而是“平均为3秒;B项,不是“继艾米斯?纳吉可的发现之后”,而是“此前”;D项,应为“一些哺乳动物”。)

  2.B(2分,A项中摄影师喊“1、2、3”,是这一节奏的体现,而不是为了遵循这一节奏;C项,应为“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不是一定能够,其次只说能“清晰地看到”,没说能“快速躲过”;D项,只说“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二用”的不一定是繁杂的事物,如果其中的一件事或两件事都是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呢?)

  3.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2分)

  4.(1)“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2)为什么会有这么—个“3秒钟节奏”呢?(每句1分,共2分)

  5.第①、②段之间的关系是由个别到普遍(特殊到一般),这两段由人类行为中普遍存在的“3秒钟节奏”现象引出说明内容,吸引读者。(2分)作为例子具体地说明了“3秒钟节奏”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的行为中。(2分)

  6.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突出地说明了缩短了“3秒钟节奏”虽然会使我们对外界的威胁作出更决的反应,但也会让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2分)

  7.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所以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2分)这—发现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掌握好生活节奏,这样才能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2分)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8

  苍蝇是“逐臭之夫”,几是污秽骚臭难闻之地,都可见到它的身影,人们见之分外讨厌,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人人喊打的苍蝇却为人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苍蝇的科学贡献。我们知道,苍蝇无鼻子,然而它的嗅觉却十分灵敏,原来,在苍蝇头部有一对触角就是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连,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传给大脑,大脑则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不同神经电脉冲,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科学家们根据苍蝇嗅觉感受器的特点和结构,仿制出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触头”不是金属,而中活的苍蝇,即把十分纤细的微电极接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讯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旦发现气味物质的讯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分析仪,被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中,用来分析其中的气体成分;也可用于测量潜水艇与矿井里的有毒气体;还可用于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气体色象分析仪等。

  苍蝇的导航本领是很高明的,它的.手面有一对楫翅,是天然导航仪。苍蝇飞行时,楫翅以每秒330次的频率不停地振动,使苍蝇保持航向,一旦苍蝇的虫体倾斜,俯仰可偏离航向,楫翅振动平面的变化便被它基部的感受器所感觉,并向脑子报告,经过分析后,脑就命令有关的肌肉把偏离的航向纠正过来。根据苍蝇楫翅的导航原理,科学家们仿制成功了一种振动陀螺仪,它的主要部件像只音叉,是通过一个中柱固定在基座上的,装在音叉四周的电磁铁,使音叉产生固定振幅和频率的振动,当飞机、舰船与火箭偏离正确航向时,音叉基座和中柱就发生旋转,中柱上的弹性杆就会将这一振动转变成一定的电信号,传给转向舵,于是航向便被纠正过来了。

  苍蝇还生长着一对结构奇特的比脑袋还大的蜂窝状的眼睛――复眼。科学家根据复眼的结构已研制出一种“蝇眼相机”,它的镜头是由1329块小透镜粘合而成的,一次右拍摄1329张相同的照片,其分辨率高达每厘米4000多条线。由复眼的结构还研制出了光学测速仪,可以测量转动物体的速度。

  苍蝇是人类的美味佳肴。苍蝇身上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其中蛋白质占有40%左右,脂肪占10-15%。而苍蝇的幼虫――蝇蛆的蛋白质含量则更高,还含有钙、镁、磷等微量元素。在提取蛋白质过程中还可开发高级食品,生产过程中同时可得到抗菌素、凝集素等。

  因此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就连“四害”之一的苍蝇也可成为人类宝贵的资源。

  18.下面一段文字是从上文中摘出来的,请说说它应安插在什么地方?

  而且苍蝇繁殖能力在昆虫世界位居第一,一对苍蝇四个月可生育2660亿个蝇蛆,可积累纯蛋白质600吨以上,生产潜力大,周期短,是迄今用其他方法生产动物蛋白质无法相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上面的一段文字由于表述不清,容易造成错讹,请谈谈这种错误是怎样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篇说明文恰当的文题是()

  A.有用的苍蝇B.苍蝇的贡献

  C.变害为宝D.要善于发现

  21.文中“置之于死地而生快”的正确意思是()

  A.把它放在死了的地方便很快离开。

  B.把它和死蝇放在一块就感到很快乐。

  C.把它打死后便觉得很愉快。

  D.把它弄死了就很快地逃走。

  22.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A.总――分B.总――分――总C.分――总D.分――总――分

  23.这篇文章的层次划分是()

  A.⑴⑵/⑶⑷⑸/⑹B.⑴⑵⑶/⑷⑸/⑹

  C.⑴/⑵⑶⑷/⑸/⑹D.⑴/⑵⑶⑷⑸/⑹

  24.本文第四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A.下定义、列数字B.打比方、作诠释

  C.作诠释、下定义D.打比方、列数字

  25.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8.放在第五自然段“……微量元素。/在提取蛋白质过程中……”两句之间。

  19.从句子结构看,在“一对苍蝇”后,有两个动宾短语:可生育2660亿个蝇蛆、可积累纯蛋白质600吨,两个短语共一个主语,而“一对苍蝇”和“纯蛋白质600吨”是什么关系未交代清楚,因之造成讹传。

  20.B

  21.C

  22.B

  23.C

  24.D

  25.略。只要成理成文即可。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9

  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k”,是木字旁,不是“挟”。《·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k”,郑玄的注释是“k,犹箸也”。司马迁的《·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G’。”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16.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

  答:_____

  17.第④段划线部分采用了哪种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_____

  18.第⑤段加点的“理论上”能否删去?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答:_____

  19.文中写筷子作为餐具有哪些优势?

  答:_____

  【答案】

  16.(1)“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2)对“筷子”这一食器诞生的推测。(3)使用筷子有利于身体健康。(4)使用筷子是文明进步的表现。17.(1)作比较。(1分)(2)通过“等”和“匕”(或“匙n)作比较,来说明。“筷子”的使用更方便夹菜。(2分)18.不能删去,因为文中对“著”诞生的说明仅是合理推测,并非实证19.(1)使用方便灵活。(2)可以使进食方式更文明。18.试题分析:说明文阅读中有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问题,一般都是指修饰限定性词语在说明表达上的作用。分析所示文段内容,即可找到“理论上”这一限定性的词语,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从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来分祈其表达作用,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9.试题分析:抓住题中提示的答点“哪些优势”,仔细阅读最后两段文字,从使用的效果和观感两方面来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10

  植物生长方向之谜

  ①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最奇妙的莫过于它的生长方向,比如从一粒小小的植物种子萌发开始,它就知道根应该往地下生长,而茎干则伸向天空。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然而植物为什么会这样呢?它是怎样懂得“上”和“下”的概念呢?又是由什么力量促使它选择根朝下、茎朝上的生长方向呢?怎样解释这种生理机制?

  ②科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重力,他们从物理学想到,地球的引力一定是影响植物生长方向的重要因素。当时,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鼻祖达尔文曾观察到,植物的芽和根在改变生长方向时,各部分细胞的生长速度不同,但这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达尔文无法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③到1926年,美国植物生理学家弗里茨·温特,做了一个颇能说明问题的实验。他使植物的胚芽鞘一面受光照,另一面对着无光的黑暗处;结果胚芽鞘的生长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渐渐地朝着有光的方向弯曲,后来温特从胚芽鞘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植物生长素,它具有促使植物生长的功能。胚牙鞘受到遮荫部分生长加快,受光部分则由于缺少生长素而生长较慢,结果导致弯曲发生。于是温特认为,植物的茎或叶片的弯曲是由于生长素在组织内的不对称分布造成的。当植物受到策略刺激时,植物组织下部的生长素含量会大大增加,于是就使植物的根朝下生长,而茎则朝上生长了。

  ④自从温特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秘密后,很多科学家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他们发现,植物根总是朝着地心引力的方向生长,这同样是通过生长调节剂在根细胞里不同的分布来实现的,于是这些学者们提出,也许有一种被称为“平衡面”的策略感应物流向根细胞的底部,从而影响生长调节剂在细胞中的分布。水平放置的根,其上面比下面生长快,致使根向下生长,可是这种“平衡面”究竟属于何物?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学者们一时无法知晓。

  ⑤不久之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植物学家迈克尔·埃文斯以及他的同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他们认为,无机钙对于植物的生长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在植物的弯曲生长过程中,无论是根冠下侧部位还是芽的上侧部位,都存在着高含量的无机钙。那么无机钙又是如何使植物辨别方向的.呢?埃文斯解释说,因为根冠有着极为丰富的含淀粉体的细胞,而淀粉体就会把其内部的钙送到根冠下侧。这时,如果用特殊的实验手段去阻止钙的移动,植物马上就会表现出不按正常的方式去生长。同样,植物的芽虽然没有冠部,但也含有丰富的淀粉体,淀粉体也能将其内部的无机钙送到上侧的细胞中,这显然说明,无机钙对植物生长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⑥那么,既然淀粉体内有许多无机钙,而无机钙又能在植物体内来去自如,除了重力之外,又是哪一种力量使无机钙如此方便地上下移动呢?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斯坦利·鲁在研究中发现,这是由于细胞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电荷不同,两端电荷的不一致引起细胞极化。结果,为数众多被极化的细胞排列在一起,总电荷就强得足够吸引任何相反电荷的钙原子,驱使它们在体内移动。于是斯坦利·鲁提出,由于细胞的极性带动钙的移动,从而导致植物茎干总是向上生长,而根则朝地下生长。

  ⑦由谁控制植物生长方向的研究课题已日趋深入,这种神奇的力量取决于什么,是植物生长素还是无机钙,是细胞的极性还是数者兼有之?目前依然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索。

  16.第①段运用了( )修辞手法,作用是(1)

  (2) (6分)

  17.阅读第③④两段,完成下列问题。

  ⑴第③段加点词“渐渐”不能省略的原因是:

  (3分)

  ⑵第④段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3分)

  18.下列对弗里茨·温特所做实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胚芽鞘受到光的照射,就使植物朝着光的方向弯曲,植物的茎就向上长了。

  B、胚芽鞘受到遮阴部分生长加快,就使植物的根部生长加快,就朝下了。

  C、植物的生长素在组织内部分布不对称,促使根部的生长素加大,就产生了根部朝下长茎朝上长的现象。

  D、除了达尔文的发现,弗里茨·温特所做实验完全解释了植物生长方向的原因。

  19.下列对“植物生长方向之谜”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达尔文发现了植物各部分细胞生长速度不同影响了根茎的生长方向。

  B、弗里茨·温特做实验找到了植物生长素的含量影响了根茎的生长方向。

  C、迈克尔·埃文斯发现植物体根冠的含淀粉细胞影响了根茎的生长方向。

  D、斯坦利·鲁在研究中发现细胞的极性带动钙决定了根茎的生长方向。

  20.上文使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请分析使用这两种顺序的作用。(四分)

  答:(1)

  (2)

  参考答案:

  16.设问 (1)引起阅读兴趣 (2)引出下文

  17.(1)这个词强调了胚芽鞘朝有光的方向弯曲生长的速度缓慢,删掉就不能准确表达。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意到即可)

  (2)从内容上看,介绍了科学家们在温特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平衡面”;从结构上看,引出下文介绍迈克尔·埃文斯研究的结果(如果能说到时间顺序,给1分)

  18.C

  19.D

  20.(1)用时间顺序让读者清晰地了解研究植物生长方向之谜的过程(用时间顺序是为了说明人们对揭示植物生长方向之谜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

  (2)让读者了解研究植物生长方向之谜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行的(意到即可)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11

  【材料一】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中之一。自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他们相互影响,并接受昆区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就是在这样的融合、演变和发展中京剧逐渐形成。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演员。早期有“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光绪年间,有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之后,又有“武生泰斗”杨下楼,“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等等,可谓①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他们不断创新,在表演、音乐、剧本等诸多方面均大胆变革,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二十世纪初,京剧京剧繁荣期,出现了②的繁盛局面。旦行有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生行有余(叔岩)派、马(连良)派,净行有金(少山)派、郝(寿臣)派……京剧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堪称“国粹”,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创立了“梅派”艺术,在唱腔、念白、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强造诣。梅兰芳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颖的'唱腔,因其所创唱腔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以情带声,深受观众喜爱。梅兰芳的念白,是艺术化的生活语言,毫无刻意求工的感觉。无论韵白还是京白,他都注意清晰动听和情感真实。在表演上,梅兰芳借用了昆曲的表情、身段和步法,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表现力。在《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宇宙锋》等剧目中,他通过手、眼、身、步的表演和配合,塑造出许多完美的舞台形象。梅兰芳尤其注重手的艺术表现。过去老一辈的旦角表演,都较少露出手来。梅兰芳在所编演的新戏及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露手表演,通过不同手势的运用,表达出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他曾经创造、发展了许多手势,这些手势都是结合角色的思想感情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梅兰芳生前曾多次出国访问演出,是将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艺术家。

  14、在【材料一】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人才云集百家争鸣B、人才云集流派纷呈

  C、名家辈出百家争鸣D、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15、下面是梅兰芳纪念馆中的“兰花指”展板,结合【材料二】,请你说出纪念馆布置这块展板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

  16、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国粹京剧,还是梅派艺术,都是在①和②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每空限2个字)(2分)

  答:______

  17、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下面两幅图片是虞姬在听到楚歌后使用的手势,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梅兰芳使用两个手势共同表达了虞姬怎样的情感。

  (4分)

  答:________

  【链接材料】

  项王①军壁垓下②,兵少食尽,汉军③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④,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⑤;骏马名骓⑥,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⑦。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⑧!”歌数阕⑨,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选自《·项羽本纪》

  【注】①【项王】指西楚霸王项羽。②【垓下】地名,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在此决战。③【汉军】指刘邦的军队。④【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⑤【幸从】受到宠爱而跟随在身边。⑥【骓】念zuī。⑦【逝】奔驰。⑧【奈若何】(我)将你怎么安排啊!⑨【歌数阕】连唱几遍。

  答: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 D【】16、传承(继承)创新(变革)17、在答案中能结合文言文的内容以及图片的手势变化,帐碧崃冻鲇菁г诘笔碧匠韬蟊桶У那楦屑纯傻梅帧/p>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12

  【百家争鸣】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权威调查】20xx年、20xx年18—70周岁国民阅读调查摘要

  年度

  人均纸质书

  阅读量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

  日均纸质书阅读时间

  日均数字化阅读时间

  20xx年

  4.25本

  0.73本

  16.78分钟

  12.07分钟

  20xx年

  4.35本

  1.42本

  14.85分钟

  16.64分钟

  【注】数字化阅读指上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

  【媒体信息】

  9月26日,“左岸书店”店主发微博宣布:西街的左岸书店将于国庆节后关门谢幕。近年来,由于书店入不敷出,晓风书屋、刺桐花书城相继关门,如今左岸书店也即将和泉州市民说再见。民营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泉州逐渐衰弱。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摘自《现代金报》20xx年4月22日)

  【它山之石】

  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韩国也有11本。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日本和韩国则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资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1)结合“百家争鸣”中的材料,运用说明方法,给“碎片化阅读”下个定义。(3分)

  答:碎片阅读,是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下定义的格式1分,信息筛选完整2分)

  (2)结合相关材料,请分析实体书店相继倒闭的三个原因。(3分)

  答:首先,当下碎片化阅读成为时尚,而且阅读成本低;其次,国民纸质阅读时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最后,书店入不敷出,生存在夹缝中,极为艰难。(书店文化日渐衰弱。)(意近即可,答出三点得满分。)

  (3)结合“它山之石”中的材料,为实体书店的兴旺提出两条建议。(2分)

  答:一方面,书店营造家庭阅读氛围,为家庭阅读创造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政府降低甚至免除书店税收(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设立文化基金,为书店提供资助。)(意近即可,答出两点得满分。)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1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请重视“弹性水库”

  弹性水库,就是那些装点着青山的树林。

  树林,在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人估计过,树大根深的森林区土壤,每公顷可蓄水500~20xx吨。因而,森林享有大气和水资源“绿色卫士”的美称。比如说我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那里有20万公顷的森林土壤,如果按每公顷蓄水1000吨计算,则可蓄水2亿吨。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森林水库是“弹性”的呢?因为一棵树不但是一台“吸水器”,还是一台“降雨机”。植物的体内,90%以上是水,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去99%。这样一来,依靠茂密的森林,就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使旱情因而减轻。它雨季能蓄,旱季能吐,完全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无需人工操纵。

  山区有了森林,就可以贮存和过滤雨水,就有可能把将要泛滥成灾的降雨,分解为清清细流注入江河。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曾经作过比较仔细的研究。

  比如,福建省惠安县有个村子,地处山区,过去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既易旱又易涝,十年九不收。1954年,村民们开始大搞植树造林,到1965年时树林已长到3米多高,且郁蔽成林,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控制。过去只要降水量达到30毫米,山洪便泛滥成灾,水土直泻而下,农田大遭其殃,农田的抗旱能力不到7天。现在,同样下这么多雨,山洪却不见了,代替的是涓涓细流,数周不绝,农田的抗旱能力达到了30天以上。

  科学家认为,世界上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多都是森林贫乏的地区,如果把这些地区植起树来,使森林覆盖度均匀地提高到30%以上,旱季用水就可以增加5~8倍。可见,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立起弹性水库,对于扩大水源改变缺水现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弹性水库还有着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所不易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改善小气候。

  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荫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这里,人们不但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造成了夏天绿地里的良好小气候环境,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1.结合文意,仿照注释①解释下面词语。

  ①“吸水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树木在降雨时能蓄水的特征。

  ②“降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弹性水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主要说明它在_________和_________方面的功用。

  3.如果给本文再加一段结束语,你打算写些什么?(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降雨机”:比喻树(林)具有(在天旱时)放出水分的特征。(3)“弹性水库”:比喻树林具有雨季蓄水,旱季吐水(完全根据外界形势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2.树林;蓄水抗旱(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或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小气候(或气候)

  3.“略”。(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14

  日前,广电总局发布通知:电视节目中所用外语和缩略词“NBA”“GDP”“WTO”等等,将告别央视。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同时,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6.对“汉字及母语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是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体。

  B.中国汉语言文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文字。

  C.英汉文字混杂,实际上是轻视民族文化和自信力缺失的表现。

  D.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用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等方式将外来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母语文化中。

  7.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已受到严重威胁。

  B.中国人对计算机输入法的研究开掘,加快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脚步。

  C.有人认为汉字难学是因为汉字不仅要表情达意、承载信息,还要注意书写艺术。

  D.眼下,社会对汉语轻视与麻木主要是由我们的文化传承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加之英语的强势入侵造成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主要大国都在颁布法令维护本国语言。我国电视节目中如“NBA”“GDP”“WTO”等

  外语和缩略词将告别央视,这是广电总局坚决维护汉语言文字纯洁性的具体表现。

  B.目前,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是汉字。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中,汉字表意最简洁。

  C.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中,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因此,我们要保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D.文字之争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我们既要敢于吸纳更多的外来语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

  参考答案:

  6.B

  7.A

  8.C

  解析:

  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B项’也是流传最广的文字”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然后与选项仔细比较、进行分析,最后发现问题。B.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到“加快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脚步”的问题。 C.偷换概念。“汉字在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这并非是汉字难学的原因。D.否定变肯定。“民族文化的轻视加之英语的强势入侵”错误,原文第三段“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 项,强加因果。“我们要保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是因为“英汉文字混杂”。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15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石无鱼

  (1)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

  泥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2))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就称为放线菌。

  (3)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4)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5)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6)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线菌随着潮湿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7)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索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丝茵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茵中提炼出来的。

  (8)放线菌的作用还至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

  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选自《大科技》20xx年第1期,有改动)

  9.请概括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的原因。(4分)

  答案: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线菌随着潮湿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10.说说文章第(2)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运用比喻,将细菌比作花草树木,使微乎其微的细菌更容易让人理解认识。

  11.文章第(7)(8)两段介绍了放线菌的哪些作用?(4分)

  答案:提炼抗生素;制作味精;科学实验的材料。

  12.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有哪些好处?(4分)

  答案:引起人们思考及阅读的兴趣,让人们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内容,从中寻觅答案。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说明文《天坛之美》阅读答案11-09

初中议论文阅读及答案08-04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5篇06-18

《伟大的谎言》记叙文阅读附答案03-07

说明文12-06

事理说明文06-17

鲸的说明文06-08

宠物说明文06-10

电灯说明文06-22